楊驍
休閑農業是伴隨著居民收入不斷增長,面對休閑觀光、農事體驗、度假養生等消費需求日益增長,而發展起來的民生產業和新型消費業態。在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的背景下,各地都在積極發展休閑農業。2014年,全國休閑農業中的農家樂、民俗村、休閑農莊等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其中農家樂超過150萬家,規模以上企業超過4萬家,年接待人數達10億人次,營業收入達3000億元,帶動3000萬農民就業增收。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信息宣傳渠道單一、傳遞不暢,產品同質同構、惡性競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欺客宰客等問題較為突出,成為制約休閑農業發展的瓶頸。
近些年,制造、醫療、交通、教育等產業領域與互聯網不斷融合,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推動了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改造升級。特別是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互聯網+”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作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休閑農業應順應產業發展形勢,從市場角度,在“鏈接”“互動”“重構”三個維度下予以推動,實現互聯網的跨界融合,突破產業發展瓶頸,促進提檔升級。
“鏈接”促進宣傳渠道拓展,方便消費者獲取產品。互聯網的本質是提供豐富的鏈接,目前消費者獲取休閑農業產品渠道較為單一,大多仍停留在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上,特別是消費者僅對部分大型的、發展較成熟的產品有所了解,而對小型的、有特色的產品知之甚少。因此,休閑農業亟須通過鏈接搭建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打造有影響力的宣傳推介平臺。比如,2014年北京市農委與百度合作,將全市335個民俗村、914個休閑園區、4077個民俗戶在百度地圖上進行標注,消費者可通過百度地圖方便快捷地找到產品信息。
“互動”促進信用評價體系建立,提升產品透明度。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用戶不僅接受信息,而且在創造信息,從網絡論壇到社交平臺,再到承載著自媒體的各種APP,用戶評論信息促成了用戶與用戶的互動。在互動中,催生出B2C、C2C、O2O等電子商務平臺,消費者可在平臺內對消費體驗作出評價,碎片化的評價信息構成了產品的信用評價,讓未來消費者了解到更加全面的產品信息,進而作出購買決策。休閑農業是一個聚集眾多經營者的市場,以北京為例,2014年有觀光休閑農業園1301個,經營民俗旅游的接待戶15785戶,面對龐大的經營者群,消費者僅憑傳統傳播手段,很難獲取產品信息,優質產品無法得到高回報。因此,需為休閑農業訂制互聯網平臺,開放用戶評價窗口,收集消費者對產品的評價信息,使得消費者在體驗產品前,可以獲取對稱的產品信息,進而評估并甄別產品,作出購買決策。
“重構”促進消費者需求滿足,增加產品附加值。在互聯網時代,以需求為導向的產品研發已開始成為主流方式,消費者的認可度直接決定了產品價值的變現。隨著消費者對產品要求的明確,產品的定位更加精確,充分針對不同年齡、性別、愛好、使用習慣等方面打造個性化、多樣化產品。休閑農業產品恰好符合“個性化、多樣化”趨勢,由于每個經營主體接待人數有限,依托的自然資源不同,所經營的不是大型旅游景點的“小品種、大批量”產品,而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多品種、小批量”產品,比如大興區青云店鎮,實現民俗旅游接待戶“一戶一品”,突出了各戶餐飲主題與風格。但是這些特色如何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就需要經營者能夠了解消費者的訴求,依托訴求創造更高的產品價值。因此,在互聯網平臺上,休閑農業不但要實現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互動,而且要實現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互動,通過消費者訴求,重構休閑農業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
作者系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新農村建設協調聯絡處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