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是野心比較大,有理想”
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又轉回到了房地產行業?
我2011年年底從拉手網離開以后就在想用互聯網來改變實業,因為拉手網干的就是這樣一件事情,就是從網上來幫線下的產業。然后我就看我要做哪個行業,我要幫哪個行業?第一我不想做太高科技的。我看了工業發展史發現太高科技的品牌都沒有長的,沒有超過100年。諾基亞,沒了。微軟,也不是消費品牌了。因為它們這個產品可以用一個技術的尺子去衡量,人類相互競爭的那種欲望會把它做成不掙錢,最后這公司就死了。但是你看LV,GUCCI,都三百多年了。為什么呢?因為它形成的品牌是一種藝術性的東西。藝術化的東西它一旦形成品牌它就是長久的。所以你看那么多互聯網公司、科技公司起起伏伏的。李寧大家都說它很差,人家還活著。這是為什么?這就是傳統品牌的一個優勢。所以說這次我要改,就改傳統的。傳統行業里哪個最大?房地產。所以就做房產了,就是這個道理。還是野心比較大,有理想。我要做就要做大的,慢慢做,一直做下去。
沒有模仿者么?
有。但是他們就是模仿著也走不下去了。房地產其實做不好風險挺大的。資金需求大,很多人也沒有我們這樣的實力。也沒拿投資嘛,弄一下就不敢做了。而我們走得很快,現在20個億明年100個億。而且公司掙錢呢,挺掙錢。
但是我們也不敢斷言以后不會有別的大佬進入這個行業?
我們不怕。其實房地產拿的很多資源是稀缺性的,是獨家的。假如說我在西安小寨那塊那地都是我的像賽格那地,別人家來,行,我賣你10倍。其實這也是好處,它不像做電子產品,像雷軍做這個,小米來一個,錘子又來了。結果你看看,一殺價,這個事情就弄得很難受。我這在曲江呢,它是最好的一塊地。怎么著吧,你要贏我,下一波。下一波見,所以我今年特別忙的原因是我們在拼命拿地。
與其他房產電商相比,美澳居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長遠來說,是深度學習。我有很多小機器人,它們懂得美國這個街區那個街道的那些房子該有多少錢。它們在那盯著,然后向我匯報。說哎呀,老板要買地了,那房該賣了啊,這房最近情況有點不妙,這使我們對那些街區的了解非常清楚。這個地方要蓋什么樣的房子?要蓋幾室幾廳的,廳要是什么樣的外觀,有沒有陽臺等等全部特別清楚。它們天天在跑,然后我就在那等著。我和你聊天然后它有問題它就告訴我。
在創辦焦點網時,因為缺少資金,焦點陷入困境。創辦拉手網時,又因過于引入資金使你自身陷入困境,如今你再次創業,你找到平衡外來資金和創始人之間關系的方法了嗎?
我覺得不是這個問題。其實焦點賣掉我覺得對我和龔宇來說可能都還是不錯的一個結果。第二個當時有另外一個背景,在2000年的時候在美國的公司有人要買,但是我沒有賣,然后納斯達克就下來了。經歷過這些以后,我們影立馳的投資人在后來焦點這個機會出現的時候,他們就很支持賣。現在回頭來看這個事情,我個人覺得還是對的。我覺得龔宇的角度呢,也可能覺得是對的。因為對我們來說都是有了第一桶金,而且我們后邊創業的狀態都不一樣了。拉手我不愿意多講的原因是拉手經歷了很多事情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個樣子。我不想多談這些事,是因為很多人還在做團購,我希望不要影響他們。所以這個跟融資啊什么不完全有關系。對于公司來說當價錢比較好的時候,你就應該盡量多拿錢。
研究你的創業經歷我們發現,你在進行新項目創業的時候都有很多老員工跟隨,這說明你在他們心目中很有威望和地位。你平時是怎么處理和他們之間的關系的呢?
其實就是人品,就是你對人好人就對你好。我朋友有很多,很多關鍵時刻都是朋友在幫忙。在難的時候你要走在前面,分錢的時候你走在后面,就這么簡單。
作為你多年的伙伴你和龔宇之間有沒有發生什么故事,或者分歧什么的?
沒有,上學時我們兩個是一個教研組的,是一個導師,性格上也比較接近,所以我們關系很好。
就算鐵哥們也可能會啊。
核心是你懂知識,你們本質上是一致的,就沒有什么問題。而且我們都是清華的工科男么,就是屬于這種人。
你現在對龔宇怎樣評價?
我覺得他超棒,李彥宏簡直撿了一個寶。愛奇藝現在就是中央電視臺,你看了那個《心理罪》了么?他們拍得很好,其實他出來做,我就知道他一定會贏古永鏘。他管理的團隊在搜狐比古永鏘管理的團隊在搜狐就要效率高。公司,什么是公司?公司就是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個人和軟件組成的機器。你的斜度如果本身很高,別人的也很高,哪怕你現在比較低一點,但你早晚超過他。所以最關鍵的是這個斜度,要夠效率你才能夠贏,你要是不夠你就贏不了。
未來跟龔宇是否還會合作?
他這么忙,我也這么忙。不過,他會成為我的董事,邀請他做我的董事。有可能會合作,比方說我倆弄一塊地,然后拍個網劇炒一下,這是有可能的。我后邊有一個廣告還請他們幫忙推薦女演員呢。這是小kiss,對他而言是不值得一提的。
“創業者成功與否與大公司一點關系也沒有”
對于互聯網行業的這幫人和氛圍你怎么看?
我覺得創業環境比原來好多了。而且我覺得中國的領導人也很聰明,在鼓勵大家往前走。我覺得這一撥O2O的人將來會創造出一批偉大的公司。雖然說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可以看到他們素質的提高和成長。
但是現在有種言論說互聯網時代已經進入了寡頭時代,比如BAT他們,而新生代很難生存。
比方說像那個阿姨幫,萬勇他們一直在做。然后58也要做他們就很緊張,開始就說58是不是要把他們滅掉。滅不掉。關鍵是要有不同的做法。喬布斯經常講要和別人不一樣。《從0到1》那本書里面講的也是這些東西。
最近很多文章寫互聯網創業者在某個領域剛做,大佬一進來他們就不行了。
那就是他們做得不夠深。比如說馬化騰、李彥宏,他們不可能對某一個領域要比你更清楚。對不對,所以你的水平只不過是跟他手下的手下的手下一樣的水平。這就很難贏,你起碼得跟他的水平或者他手下的水平有點近才有贏的機會。什么叫水平一樣近,比如說他知道這桌子怎么做,材料怎樣,硬度怎樣,功能如何。而你的水平就跟咱一樣,哦,這桌子是木頭的。拜托,天下人都知道這桌子是木頭的。就是這個道理,不夠深。
但很多創業者還是擔心巨頭對新進者的打擊。
其實創業者成功與否與大公司一點關系也沒有。
那是很多人的誤解么?
不是誤解,那個人本來就不該是成功的創業者。比如你去問喬布斯他在做那之前他會擔心IBM嗎?你去問問特斯拉創始人伊倫·馬斯克做火箭的時候他會考慮中國有長征火箭嗎?他會那么想嗎?不可能。所以對于有創意有創造思維的人這根本不是問題。一切只是自己做得不夠深。
在創業過程中可不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破壞性創新?
其實不是。其實我覺得創業的核心是更加優化社會資源,使這個資源效率更高,你才能有利益拿。比方說你消耗了一棵樹,你做了一個桌子,這個桌子的價值是多少,這個桌子怎么都得比那棵樹貴吧,這才產生了正向價值。你若做這個破桌子出來,比那樹還便宜,完了你就是在破壞環境。
在這種創業熱潮下對創業者有怎樣的建議?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后堅持。
我們做個假設,如果一開始你就在一個領域創業很成功。你認為依你的個性,你還會選擇連續性創業么?
很多成功的創業家最后都變成投資家了,去做VC了,我覺得我可能還會做,因為我覺得我不是一個適合做投資的人。我看所有人都覺得好,然后就把錢都給他。(笑)你知道嗎?這是有問題的。我另外一個朋友說,沒事,沒關系的,我幫你看著。我說那就不對了。那還不是我投的,那還是你投的,對不對,干脆我給你做顧問得了。我覺得我性格還是習慣去做事情,而且特別喜歡把某件事情做成,不一定是掙很多錢。其實我覺得我很驕傲的一件事情是我做了那個VCD3.0和超級VCD國家標準,雖然我和龔宇沒掙到太多的錢,但是通過這件事情,我們打造出來了新科、萬利達、步步高。那些人都跟我們關系特好,就是因為我們當時幫了他們大忙了。如果當時沒有這些東西,中國的消費電子實際上是在日本的消費電子之下的。另外自豪的是團購的時候打敗Groupon,他們根本就不是我們的對手,也很爽。這件事情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它確立了中國的團購是我們自己的公司而不是國外的公司。
有人說你創業的一個終極目標是企業上市,你個人怎么看待這個觀點?
不是,我覺得還是誤解。上市只是一個公司的一個階段,是一種融資方式的改變,其實沒有什么變化,壓力會更多,你會更透明,更規范,更多的人給你搗亂,這些事還是挺麻煩的。
“真正學習的時候是在你失敗的時候”
前段時間桔子水晶老總吳海給李克強總理寫了一封公開信,抱怨民營企業有多苦,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情?
世界在變,中國也在變。我們從工業化時代跨越到智能化時代。很多民營企業在跨越的過程中很痛苦。它的智能可能跟攜程差不多,可能還不如攜程或者怎么樣,所以他可能會比較有壓力。你怎么沒看小米在嚷嚷說它成長得慢,它總覺得它挺好。其實就是你一定要變成智能化經濟的公司,你后邊才會有競爭力。你不是智能化經濟的公司,你將來就會被機器代替。這是鐵的事實,沒辦法。就像工業革命來了,別人都紡織機了你還拿手搖的,你不找死么。你說你痛苦,那可不么,該你痛苦。你說我已經裝了電燈了,告訴你裝電燈沒用。你需要的是紡織機。
你每次創業都有很多朋友幫你,你覺得這是否跟你身上的某些品質有關?
我有一個觀點是吃虧就是占便宜。就是花錢的時候要先花,分錢的時候要后分。你比方說我們倆談生意,這壺應該賣100的,你非給我壓到80。壓80我也掙點,我想算了還是賣給你。完了你心里超美,心里想下次我再買杯子我還找他。事實上我占便宜了,為什么呢?因為你變成我客戶了,變成我長久的客戶了。所以你讓一步,很多人是愿意和你長久合作的。你為對方考慮,別人才會為你考慮。
你現在已經很忙了,你平常私人時間是怎么安排的?
我其實是特別無聊的一個人,我喜歡O2O,就這么一點樂趣完了還不鍛煉身體,就這樣。
前段時間亞洲首富王健林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自己最大的開支就是買西裝,你最大的開支是在哪方面呢?
到目前是蘋果的東西,手機、電腦、Apple Watch。我對高科技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其他的我沒有什么感覺。有很多人喜歡包括我很多朋友喜歡那種很好的跑車,我沒感覺,沒覺得那好。可能因為我比較早掙到錢,很早就買了奔馳、寶馬,沒覺得它們怎么樣。后來到美國把車借給別人,別人覺得很奇怪大奔都借給別人開,那怎么了,那不就是車么。
主要精力還是在工作上?
其實也不是工作,它對我來說它像一個游戲,一個大男孩的游戲,你要想辦法做成。
你曾說一個公司在行業做不到前五就要趕緊賣或者轉型。
對啊,果子熟了就要趕緊賣,不賣果子就掉地上了。那樣你沒掙到錢,你團隊也沒掙到錢,你投資人也沒掙到錢,那怎么行呢。跟聯想、華為這些產品型公司不一樣,你像做電視機的那么多家,互聯網的就沒幾家,它有壟斷性。互聯網公司進不了前三會很難熬,所以能賣就趕緊賣,第四第五都能賣就應該燒高香了。我覺得第三名第二名也可以賣。
離開拉手網對你之后的創業有怎樣的影響?
史玉柱不是講嘛,你真正學習的時候,是在你失敗的時候,是在低谷的時候。你在那上面的時候實際上沒學什么東西。也正因此我對O2O對智能經濟才理解的這么深。
走過那么多路,你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就想做我喜歡做的事情。我其實是很感恩的,我覺得老天爺對我挺好的。
喜歡做的事情又是什么?
就是用互聯網改造一些行業,并且做起來了。當然錢還是要有的,我不能讓跟著我的兄弟們一直受苦,起碼要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
那也遇到過沒錢的情況?
當然了。去年還遇到了。然后打電話給哥們,然后他說好,給你寫100萬美金支票。當時我節奏沒有掌握好,去年著急,看形勢風起云涌,雷軍要做房子了,誰都要做房子了。天啊,該怎么辦?到底哪個方向對啊,趕緊去試啊,這也試那也試,匡一下,花了不少錢。一回頭,哎呀,糟了,沒有什么結果,這怎么辦?錢快花光了,好像也沒有融B輪的資格。這一口氣喘不過來怎么辦?
我當時壓力挺大的。然后打電話給一個朋友,我說兄弟缺錢,他說沒事,我支持你,要多少?我說要100萬美金。他看都沒有看,公司都沒有來看,財務報表什么都沒看就把錢打過來了。
如今經歷18年創業,你最深的感觸是什么?
創業早期的時候我在硅谷,在2000年的時候我有很多朋友。其實我當時修養再高一些的話,我可能有更多的朋友。當時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人在挑撥離間啊,每個人有不同的目的,我當時又年輕氣盛。現在回頭來看,我現在其實都原諒了。都過去了,但是當時要是做得好一點,也許現在會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