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焦裕祿式的“四有”縣委書記。“四有”當中,心中有戒是基礎和前提。在當前改進作風進入新常態的關鍵時期,做到心中有戒,不僅是對縣委書記的重要政治要求,也是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最大愛護。從當前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實際看,有三個問題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立根基牢記情分。“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員領導干部的諄諄告誡。牢記百姓大愛、大義之情是最根本的宗旨戒律,數典忘祖是最大的背叛,這是一個世界觀問題、立場問題和黨性問題,也是黨員領導干部能否踐行“三嚴三實”的感情基礎。縱觀歷史,在封建社會,百姓和統治階級被喻為“舟水”的關系,可載舟、可覆舟體現了一種對立關系和功利關系。革命戰爭年代以來,黨和人民群眾融為魚水和蛙水關系。魚水融洽,共榮共生;青蛙離岸,則需經歷水中蝌蚪的生命嬗變。魚離開水,只能“相濡以沫”;水如枯竭,則成井底之蛙。進入新時期,黨和人民群眾進一步升華為血肉聯系。關系是“一而二”,聯系是“二而一”,一字之差,天壤之別。這種血肉聯系初成于革命戰爭年代“與民共有其憂者,人必拯其危”的深情厚誼,鞏固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依靠群眾撼山易,脫離群眾搬磚難”的同甘共苦,淬火于改革開放考驗下“頭雁先飛,群雁齊追”的肝膽相照。由此看來,吃著鹽和米,就得講情理。忘情而治,就會搞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忘情而行,就會恣意妄為,喪失底線。牢記人民群眾的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才能鞏固根基,傳承血脈,匯聚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懂規矩恪守本分。萬事皆有其本分。古人云:“立身有義矣,而孝為本;喪紀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列矣,而勇為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電影《閃閃的紅星》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媽媽,你是黨的人,我就是黨的孩子,黨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這是黨員領導干部最大的本分。恪守本分是最重要的政治戒律,其精義在于懂歷史的規矩、行制度的規矩,核心在于恪守政治規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程序觀念,該報告的必須報告,該打招呼的必須打招呼”,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懂規矩,堅持組織原則,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恪守政治規矩,必須過好“小節關”。小節是政治“起跑線”,只有不越線,才會跑得更遠;小節是生活“緊箍咒”,是約束更是激勵。很多時候,規矩的生效過程,是從禁止開始、因習慣定型,最終變成自覺選擇、價值規范。恪守政治規矩,還要過好“組織關”。黨員領導干部要經常參加組織生活,始終用組織原則強化黨性觀念,補充正能量。恪守政治規矩,更要過好“秩序關”。“冠雖蔽,必加于首;履雖新,必貫于足”,這句古語說明上下有別,儀禮有序。黨員領導干部做事要守秩序,自覺維護政治倫理與和諧,不講出格的話,不做越軌的事,牢記黨員身份,增強黨的意識,自覺承擔起愛黨、憂黨、興黨、護黨的政治責任。
循法紀保持安分。保持安分是一種人生態度和紀律操守,也是一種行為戒律。人不安分就會動邪念、起歪心,私欲熾身而枉法;人安分一點就能境自寂、意自閑,饑來吃飯困時眠。黨員領導干部安分一點,人民群眾就放心一點。古人云:“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為百,由名分之未定也。賣兔滿市,盜不敢取者,由名分已定也。”由此看來,要讓黨員領導干部安分一點,首先,要完善他律,要“約束一些不合規范的事情,規范一些沒有規范的事情”,改“百人逐之”為“盜不敢取”,為黨員領導干部劃紅線、定邊線,扎緊權力的制度籠子。其次,黨員領導干部要強化自律,增強法治思維和法治理念,加深對法治理念的認知,由認知而生行動,由行動而積習慣,由習慣而成素質,把自我約束從勉力而行的自覺境界,上升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然境界,成為第二天性,讓敬畏法律、敬畏權力、敬畏紀律成為思想自覺,做遵紀守法的踐行者、推動者和示范者。
(作者系大連市旅順口區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