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紅新
重度子癇前期88例臨床分析
歐紅新
目的 觀察88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臨床特點及分娩結局。方法 隨機抽取88例重度子癇前期者且根據時間分為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34周)(觀察組)和晚發型重度子癇前期(≥34周)(對照組),對比2組研究對象并發癥、分娩時間及分娩結局、圍生兒情況。結果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蛋白血癥60.53%、肝腎功能受損18.42%、胎盤早剝10.53%、產后出血18.42%、子癇7.89%、高血壓腦病7.89%)高于對照組(低蛋白血癥22.00%、肝腎功能受損6.00%、胎盤早剝2.00%、產后出血6.00%、子癇0%、高血壓腦病0%),且妊娠終止孕周時間(32.50±2.00)周,較對照組(35.80±1.00)周縮短,而期待治療時間(9.70±2.04)d,較對照組(9.70±2.04)d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產婦均以剖宮產為主(分別為對照組100.00%、觀察組89.47%);觀察組圍生兒結局(窒息13.16%、窘迫10.53%、死亡5.26%)差于對照組(窒息6.00%、窘迫2.00%、死亡為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重度子癇前期病情重、預后差,一旦發生應加強病情觀察、積極應對處理,方能降低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率。
重度子癇;前期
子癇前期作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常見類型,其發病率為3%~8%[1],由于該病可導致胎盤早剝、胎兒宮內窘迫及產后出血和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對母嬰安全構成極大威脅,降低了人口出生質量[2],所以加強重度子癇前期的臨床探討與分析具有重要臨床價值,本研究對88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廣西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隨機抽取88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條件[3]:(1)舒張壓≥110mmHg或收縮壓≥160mmHg;(2)尿蛋白≥2g/24h或隨機尿蛋白(++)、低蛋白血癥;(3)血小飯減少;(4)肝包膜下血腫或出現肝破裂癥狀;(5)中樞神經系統異常;(6)心、肝、肺、腦及凝血功能等其他器官功能異常。同時根據孕齡時間,將88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分為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34周)(觀察組,n=38),年齡26~43歲,平均(32.0±3.5)歲,單胎36例、雙胎2例,初產婦32例,經產婦6例;晚發型重度子癇前期(≥34周)(對照組,n=50),年齡25~41歲,平均(31.0±3.0)歲,單胎42例、雙胎8例,初產婦39例,經產婦11例,同時所有孕婦均簽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書,給予2組研究對象平均年齡、胎次、孕次等一般資料處理分析后,結果顯示2組研究對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1)精神疾病、語言障礙;(2)心肺、肝腎功能嚴重異常;(3)原發性高血壓及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4)依從性差退出本次研究。
1.3 觀察方法 參考臨床試驗設計標準,設計《88例重度子癇前期者臨床觀察表》,主要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年齡、妊娠情況及胎兒情況、妊娠結局和新生兒情況等。由專人觀察和記錄數據,并整理分析。
1.4 方法 所有孕婦一旦確診,即給予相應處理措施、根據情況適時終止妊娠。期待療法:(1)左側臥位、間斷吸氧;(2)鎮靜處理,可給予地西泮5mg/d睡前口服,必要時靜脈注射;(3)解痙處理,首次負荷量25%硫酸鎂20mL+5%葡萄糖液100mL靜脈滴注,30min內滴完,之后給予25%硫酸鎂60mL+5%葡萄糖液1000mL靜脈滴注,滴速為1~2g/h;(4)控制血壓,給予硝苯地平10mg口服,3次/d,或尼莫地平20mg口服,2次/d;(5)利尿處理,對于存在顱內壓增高者或肺水腫者,可給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靜脈滴注以控制顱內壓;(6)擴容處理,例如對于重度低蛋白血癥、全身浮腫者,可給予白蛋白,擴容后0.5h給予呋塞米20~40mg靜脈推注;(7)促進胎兒肺成熟,對于孕周在28~34周者,可給予地塞米松6mg肌內注射,每12小時1次,連續2d。
適時終止妊娠:(1)治療超過24~48h時,病情仍未控制或穩定(例如血壓控制不滿意、持續性重度頭痛或上腹部疼痛或血小板進行性下降、心力衰竭、胎盤早剝、HELLP綜合征);(2)孕婦孕周超過34周;(3)胎盤功能減退且胎兒已成熟。分娩方法:根據孕婦及胎兒情況,綜合家屬意見,選取較為適宜的分娩方法,例如對于血壓控制不滿意,存在胎兒窘迫征象且宮頸條件不成熟者,需給予剖宮產。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其中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x±s”形式表示,并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則給予U檢驗;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研究對象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各種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研究對象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2.2 2組研究對象分娩時間及分娩結局對比 觀察組妊娠終止孕周較對照組縮短、而期待治療時間延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產婦剖宮產比例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研究對象分娩時間及分娩結局對比(x±s)
2.3 2組研究對象圍生兒結局對比 觀察組圍生兒結局中,窒息、窘迫及死亡的例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研究對象圍生兒結局對比[n(%)]
子癇前期作為妊娠期高血壓病,其發生多因血管痙攣與內皮發生活化導致臟器血流灌注下降而誘發的妊娠期特異性綜合征[4]。研究顯示,該綜合征可造成胎盤硬化、絨毛血管梗死等病理變化,因此對胎兒攝取營養造成阻斷致使胎兒發育受限,再加上宮內缺氧而難以滿足胎兒生長所需的氧氣,所以子癇前期是造成圍生兒病殘率及死亡率的重要疾病[5-6],尤其是重度子癇前期更具危險性,此類患者往往預后不良。
鑒于此種情況,積極加強重度子癇前期的臨床觀察,以把握病情變化與進展規律、從而給予有效治療,方能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本研究結果表明,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病情更重,對產婦及胎兒的影響遠遠高于晚發型,即發病孕周越早,孕婦臟器受累程度越嚴重,所以提示臨床此型預后往往不良且并發癥多,因此在治療處理上應給予極高重視,以免導致產婦死亡等惡性事件。另外從表2結果可知早發型子癇前期者妊娠終止時間在(32.50±2.00)周,較晚發型縮短,而期待治療時間較晚發型延長,對于此種結局,結合以往臨床經驗,筆者認為對于早發型若于早期便終止妊娠,雖然可預防孕婦嚴重并發癥,但也導致胎兒不成熟引起圍生兒死亡率增加。延長期待治療時間能夠降低胎兒不成熟引起的死亡,但同時也增加了孕婦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所以,在處理上極為矛盾,針對此種情況,本研究認為不能單純為提高胎兒成熟度而一味地延長孕周,而應嚴格把握期待治療指征適時終止妊娠,例如本次對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孕齡不足32周者,在條件允許情況下,盡量延長孕周至32周后分娩(若具有臟器損傷等傾向應及時給予終止妊娠處理[7])。另外,從本次結果可知,無論早發型,還是晚發型重度子癇前期,均以剖宮產為主,因為剖宮產能有效縮短分娩時間、讓胎兒自宮內快速脫離,所以避免了陰道分娩時宮縮引發的缺氧現象以及陣痛刺激所致的子癇發生[8]。所以,剖宮產仍是處理重度子癇前期分娩的有效措施。
總而言之,重度子癇前期病情重、預后差,一旦發生該綜合征,應加強病情觀察、積極應對處理,方能降低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率。
[1] 伊麗奇,王艷婷,王維琴.122例重度子癇前期臨床觀察[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12):1492-1493.
[2] 盧柳娟.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82例臨床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6):816-819.
[3] 樂杰,謝幸,林仲秋.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92-99.
[4] 黃建芳.重度子癇前期和子癇29例臨床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3(5):566-567.
[5] 羅秀貞.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120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8):89-90.
[6] 朱建春.254例早發型重度子癇前期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22):47-48.
[7] 鄭愛梅.早發型子癇前期發病機制與預測[J].中國婦幼保健, 2012,27(22):3527-3530.
[8] 李紅華,劉寶芝,武冬蕾.重度子癇前期136例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6):3325-332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5.023
廣西 537000 廣西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婦產科 (歐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