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在90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堅持與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同向同行,始終堅持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學校黨委把握大局、著眼大勢,凝心聚力、敢于擔當,提高治校理政能力,將學校改革發展與遼沈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把大學優勢轉化為推動遼沈振興的智力支撐。
主動融入和促進遼寧改革發展
東北大學立足遼寧、植根遼寧,學校的建設發展與遼寧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休戚與共。
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中,校黨委把發揮大學優勢為全面提高遼沈地區產業競爭力貢獻力量,作為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以深化綜合改革為契機,對重點領域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優先布局,圍繞承擔一批重大項目,攻克一批重大技術,產出一批重大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全面提升服務遼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把大學打造成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引擎、科技引擎、文化引擎”。
為此,學校制定了“東北大學服務遼沈發展及東北振興行動計劃”,緊密對接國家和區域創新驅動發展需求,從5類15個方面,構建全面服務遼沈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實施方案,全方位參與到遼沈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中,整合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資源和優勢,著力推進遼沈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
為遼寧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支撐
學校堅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領域,推進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化產學研合作模式,促進科技成果在遼沈落地轉化。
打造“三大平臺”,為“兩化融合”提供支撐。以建設“超云平臺”“大數據平臺”“大制造平臺”為載體,引領遼寧省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推動遼沈地區裝備制造業創新升級。以“云計算產業園”為依托建設“超云平臺”,與省內多家單位在智慧城市建設、電子政府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打造“遼寧云谷”,助力遼沈地區信息產業快速發展。以國家“011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金屬材料產業園”為依托建設“大制造平臺”,已形成近200人的協同研發團隊,吸引企業研發資金7億多元,相關研究成果已在鞍鋼、營口港、大連港等單位投入使用。金屬材料產業園生產的軋制沖壓汽車差厚板,被眾多汽車企業視為激光拼接板和等厚度板的最佳替代品。目前,世界上只有兩條此類生產線,一條在德國,另一條就落戶于我校的金屬材料產業園。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十二五”期間,學校與省內企業開展合作項目1000多項,合同金額3.55億元,涉及信息科學、冶金技術、礦產資源、先進制造等多個領域的上百家企業。2014年,學校高新技術產業銷售收入120億元,占全省高校科技產業收入的80%以上,科技產業綜合指標名列全國高校第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5項,名列全國高校第五。
為遼寧全面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學校主動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遼寧經濟發展的要求,大力培養相關行業專業人才,助推遼沈地區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提升。
開創“預孵化——孵化——催化”為一體的學生創新創業培育鏈條,探索了“前孵化器——后加速器——夢工廠苗圃”學生創業扶助鏈條。學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建設近萬平方米的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形成以交叉培養、協同育人為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新機制”,建設集創業孵化基地、創新夢工廠為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新平臺”,每年支持遼沈地區高校優秀學生創業項目入園孵化。
制定符合老工業基地振興需求的培養方案,通過MBA、MPA的政策傾斜,每年培養黨政干部和工商界骨干數百名。針對我省對智能機器人、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人才的需求,與省內企業簽訂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協議,做好人才儲備。今年年初,省里依托我校成立了遼寧社區干部學院,每年培訓街道、社區干部5000多名。發揮區域創新研究中心作用,著力把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轉化為持續更新的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近3年來,共有5000余名優秀畢業生面向遼沈就業,為遼沈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