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群++彭斌霞++陳杰



摘要:利用2011-2012年中國健康長壽調查數據(CLHLS),實證分析了影響我國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模式選擇的因素。結果表明,90%以上的失能老人主要依靠家庭照料,社會化照料形式較少。總體上看,失能老人的家庭人均收入、社區起居照料服務的供給對其選擇社會化照料具有正向影響。從城鄉差異看,教育程度及社區照料服務的供給狀況對農村失能老人照料模式的選擇有正向影響,但在城市中并不顯著;兒子數與女兒數對其照料模式的選擇也有顯著差異。因此,政府應加大農村社區照料服務建設,并對經濟狀況差、失能嚴重的老人提供財政補貼。
關鍵詞:失能老人;長期照料;城鄉差異
中圖分類號:C91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49(2015)04-0069-08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504008
一、 引言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持續延長,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老年人群規模不斷擴大。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全國城鄉失能老年人狀況專題研究》統計,截至2010年底,中國城鄉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合計數量約為3300萬,占總體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中國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將達4000萬人,比2010年增加700萬人,占總體老年人口的195%,失能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進一步提高資料來源:上海市老年學學會,http://www.shanghaigss.org.cn/news_view.asp?newsid=7748。如此龐大的失能老年人群體以及失能后存活時間的延長[1],將會加大對長期照料服務的需求。長期以來,家庭照料一直是我國傳統的照料方式。但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隨著經濟轉型、國有企業改革及市場化競爭的加劇,城市職工面臨的工作和家庭照料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2];在農村,伴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由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部門,并加入到外出打工的行列,使得家庭照料的機會成本不斷提高。同時由于計劃生育政策不斷深入貫徹實施,家庭規模的小型化、核心化,使得建立在多子女條件下的傳統家庭照料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然而,當前我國護理機構資源匱乏,結構失調,社區發展緩慢,社會化照料費用昂貴,這些因素迫使失能老人社會化長期照料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因此,如何更好地為失能老人提供長期照料服務成為政府和學者們關注的重點。
國外關于失能老人長期照料的研究開展較早,社會化照料模式及保險制度已經在不少西方發達國家得以建立。相比起來,我國的相關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也有相當數量的積累。總體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與發展趨勢[3-6];二是長期照料現狀與對策[7-9];三是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模式選擇及影響因素分析[10-12]。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失能老人的長期照料需求巨大但供給相對不足,家庭照料人力資源不足,機構照料人均床位數量少且費用昂貴,社區照料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我國失能老人存在長期照料需要時,其選擇何種照料模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家庭經濟狀況、收入來源、子女經濟支持與情感支持以及老人的個體特征等。
雖然以往研究對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但主要關注老年人的購買力及自身需求,并未考慮社會化照料的服務供給,且沒有充分考慮城鄉差異這一問題。長期以來,中國城鄉在經濟發展水平、養老機構及社區服務供給、醫療衛生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村失能老人可利用的社會化照料資源遠低于城市失能老人。因此,本文將利用2011-2012年中國健康長壽調查數據,研究我國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模式的影響因素,并重點關注城鄉間的差異,針對城鄉不同的現實情況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失能老人照料的現狀分析
1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北京大學老齡健康與家庭研究中心2011-2012年的中國健康長壽調查(CLHLS)數據。該調查涉及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樣本包括9765位65歲以上的老人,其中農村比例較高,達到822%,女性老年人比例占總體的55%。由于本文只關注失能老人,因此,采用國際上通用的卡茨(Katz)量表衡量老人是否失能,即六項日常活動(穿衣、洗澡、吃飯、上廁所、控制大小便、室內活動)中,至少一項有困難,需要他人幫助的老年人為失能老人,并依據老人需要幫助的項數劃分失能程度,其中1-2項需要幫助定義為輕度失能,3-4項需要幫助定義為中度失能,5-6項需要幫助定義為重度失能。
2失能老人失能狀況分析
通過對數據整理分析,發現調查數據庫中失能老人2556人,占總體老人的262%,老年人失能現象較為嚴重。根據本文的研究需要,刪除未失能老人樣本及照料類型缺失的191份樣本,獲得樣本2365份,其中658%為女性,756%居住在農村,輕度、中度、重度失能的老人比例分別為489%、199%和312%。洗澡項目需要幫助的比例最大,自理程度最低,失能程度最高,達到926%。相比之下,不能夠自己吃飯的失能老人比例較低。其中穿衣、上廁所和室內活動的三項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比例分別達到521%、534%和458%。出現大小便失禁現象的老年人也達到249%,大小便失禁是比較嚴重的功能障礙,需要幫助的程度也更大。從城鄉差異看,農村失能老人在洗澡、穿衣、控制大小便等方面自理程度相對更高,其他三項需要幫助的比例比城鎮高。失能老人需要幫助的項目不同,且城鄉存在差異,這說明我國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的內容應多元化,以便更全面地滿足失能老人的需要(見表1)。
3長期照料的現狀
長期照料是指由于生理、心理受損導致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因而在一段較長時期內需要別人給予幫助,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和保健護理。本文根據調查問卷中對“您目前在六項日常生活活動中需要他人幫助時,誰是主要幫助者”及“您現在與誰住在一起”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將其所得到的照料區分為三大類型:家庭照料、居家照料和機構照料。其中家庭照料相對于有償的社會化照料而言,是指由配偶、子女、親戚或鄰居朋友等提供的照料;居家照料是指失能老人居住在家里,由保姆或社區提供的有償照料;機構照料是指失能老人在養老院或老年照料機構中集體生活,由機構服務人員負責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