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北京市昌平沙河醫院放射科,北京昌平102206)
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骨科疾病,臨床中常用X線平片、脊髓造影等方法進行診斷,但前者易產生誤診和漏診,后者則有可能讓患者產生后遺癥[1].隨著醫療診斷技術和影像學的發展,CT掃描開始在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診斷中廣泛應用.為了探討該診斷方法在腰椎間盤突出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我院隨機抽取了116例患者進行研究.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04/2014-09收治的116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進行研究.入選者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診斷標準,且具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等典型臨床癥狀,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其中,男93 例,女23 例,年齡27~56(平均39.65 ±6.39)歲,病程3 個月~11 年,平均(4.62 ±0.57)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CT掃描診斷,主要采用的儀器設備為16層螺旋CT機(飛利浦,Brilliance),相關參數具體如下,矩陣為512×512,層厚為10 mm,電流為每秒250 mA,間隔為10 mm,螺距為2.0,重建的具體參數為1.25 mm,重建的間隔為1 mm.患者取仰臥位,在L3~S1之間的椎間隙進行常規掃描.
1.3 觀察指標 統計本組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的類型,包括突出型、脫垂游離型、中膨隆型和經骨突出型等確診情況,并將手術診斷結果作為參考標準進行比較[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以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比較,經手術診斷的符合率為100%,CT診斷的準確率為91.38%(106/116),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本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CT診斷結果和手術診斷結果比較 [n(%)]
3.1 腰椎間盤突出概述 在骨科類疾病的臨床診斷中,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典型的臨床癥狀是腰腿疼痛,嚴重者甚至會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從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該病患者人數每年都有所增長,且呈現出年輕化發展的趨勢.腰椎間盤突出的高危發病人群為40~50歲的中年人,發病部位主要集中在腰部,腰椎間盤突出90%發生在L4,5和L5~S1之間.從腰椎間盤突出的發生原因來看,主要有如下兩方面的原因:①椎間盤突出之后,髓核的壓力會逐漸增加,并開始在椎管內隆起,而隆起的突出物會對神經根產生壓迫,導致神經根發生水腫或出血等炎性反應,還有可能是因為血液供應不足而導致劇烈疼痛和跛行.②椎間盤的纖維環局部遭到破壞之后,會釋放出一種具有刺激作用的化學成分,對神經根產生刺激而疼痛.
3.2 腰椎間盤突出經CT掃描的主要特征
3.2.1 直接特征 ①椎間盤的后緣會朝椎管內局限性突出,邊緣可規則,也可不規則.②椎間盤突出可能出現形態和大小不等的鈣化,且多與椎間盤相連,而且上下層面之間不連續.③髓核的游離碎片主要集中在硬膜外,而且密度比硬膜囊高.④Schmorl結節的中心密度較低,是上緣椎體和下緣椎體的類似圓形的壓痕,主要表現為突出的髓核及軟骨板外周微反應性硬化帶,而且突出的方向以偏側性或中央型為主.
3.2.2 間接特征 患者硬膜外脂肪之間的間隙有移位或變窄等現象,硬膜囊前緣或側方及神經根出現受壓移位,椎體后緣增生、椎間盤真空現象等[4].
3.3 腰椎間盤突出經CT掃描的優劣勢 和傳統的診斷方法相比,CT掃描作為一種有效的影像學診斷方法,最主要的優勢就是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傷且分辨率較高.除此之外,應用CT掃描還能對腰椎間盤突出的類型進行有效診斷.但是,其在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時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突出的椎間盤為較小的碎片,并局限性向側方移位與神經根相似,此時則較難鑒別,需密切結合臨床.
本研究中,經手術診斷的符合率為100%,CT診斷的準確率為91.38%(106/116),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充分證明了CT診斷的優越性,也體現出了它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CT診斷在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中具有良好的診斷價值,診斷準確率較高,值得進行臨床推廣.
[1]金 勇,趙 斌.淺談CT檢查及MRI檢查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4):34-35.
[2]李 振.X線結合CT掃描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100例的臨床價值[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4):501-502.
[3]李 新.X線與CT掃描結合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臨床價值[J].吉林醫學,2010,31(21):3395-3396.
[4]程 春,陳 蕾,梁曉航,等.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應用的價值分析[J].中國 CT和 MRI雜志,2014,12(7):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