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偉,劉 利 (山東省威海市立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山東威海264200)
鼻竇炎伴鼻息肉屬于耳鼻喉科常見臨床疾病,目前對其主要根治方法為外科手術方案.人體鼻竇解剖結構以及生理結構相對較為復雜,以往常規傳統手術不但創傷較大且并發癥發生率極高.隨著醫學技術發展,對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逐漸運用鼻內窺鏡技術治療,雖然療效顯著但仍也失敗的例子[1],為深入了解鼻內窺鏡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的臨床影響因素,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此類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歸納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02/2014-02我院收治的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40例并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鼻竇CT掃描確認鼻竇炎伴鼻息肉.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齡18~52(平均42.1±2.1)歲;病程10個月~18 年,平均病程(9.1 ±0.5)年.患者到我院就診原因為:噴嚏、流清涕以及鼻癢等.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內窺鏡手術治療,術式為Messerklinger,如患者上領竇里面存在有干酪樣物質或者鼻息肉,則在上領竇前壁位置打孔后在孔中放置鼻竇內窺鏡,在內窺鏡輔助下清理干酪樣分泌物以及鼻息肉,上頜竇開口擴大并盡可能不損害鼻竇腔內部黏膜,不再在下鼻道位置開設對孔.檢查患者咽部出血狀況以及視力情況,如無異常則結束手術.
1.3 分析方法 以回顧性方法對兩組患者各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臨床數據分析依據具體如下:病程時間、輔助檢查結果、醫囑單等.分析內容為:年齡、性別、內鏡檢查評分、臨床分類、VSA評分、病程、CT檢查評分、術后依從性以及鼻腔粘連等.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應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對納入研究對象臨床資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作為顯著性變量,于Logistic回歸模型中,進行多元素危險因素分析.
2.1 單因素分析 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有顯著差異性因素為:鼻內鏡檢查評分、臨床分類、VSA評分、病程、CT檢查評分、術后隨訪依從性以及鼻腔粘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1).
2.2 多因素分析 對患者臨床治療進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有顯著差異性因素為:臨床分類、CT檢查評分、VSA評分以及術后隨訪依從性等(表1).

表1 影響鼻竇炎伴鼻息肉鼻內窺鏡療效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
當前對鼻竇炎伴鼻息肉應用鼻內窺鏡治療已經逐漸在臨床上普及,但關于影響該手術治療效果因素分析的相關研究卻不多,通過對本院近年來收治此類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提示與臨床分類、CT檢查評分、VSA評分以及術后隨訪依從性等因素有關[2],可能因為:鼻竇炎伴鼻息肉有發福發作特點,黏膜毛細血管擴張、細胞浸潤、腺體分泌增加等都會引發炎性反應反復發生,難以根除,對手術預后造成負面影響;臨床分析、CT檢查評分以及VAS評分等相對較高的患者,提示竇口鼻道復合體以及鼻腔鼻竇病變情況相對嚴重,此類患者解剖結構異常概率偏高,此類患者如果術中切除操作不當則會引發相關并發癥出現,從而降低臨床療效質量;患者術后可能發生分泌物增加、術腔腫脹、囊泡等癥狀,如患者隨訪依從性偏低,不定時到醫院進行術后鼻腔沖洗、痂塊清理等工作,會引發相鄰部位粘連,另一方面術后隨訪觀察更有利于醫生了解患者具體情況,對綜合治療方案進行有效調整,術后隨訪依從性低的患者會因此導致手術治療無效或者復發[3].
綜上所述,鼻內窺鏡手術對鼻竇炎伴鼻息肉患者有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但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對此應該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并對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密切觀察,保障患者手術療效及預后質量.
[1]易慶川,梁國慶,周永彬,等.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29):176-177.
[2]Ohtani N,Kida K,Shoji K,et al.Recovery profiles from dexmedetomidine as a general anesthetic adjuvant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ower abdominal surgery[J].Anesth Analg,2008,107(6):1871-1874.
[3]黃鳴真.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和影響因素的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1,19(4):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