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娜 (江蘇省無錫市第八人民醫院麻醉科,江蘇無錫214000)
痔病即痔瘡,是一種位于肛門部位的常見疾病.按照痔核位置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類;按照發病機制分為血管腫型、靜脈瘤型、纖維腫型.常見癥狀有行走疼痛難忍、便血、肛門多粘液依附、貧血等.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1].由于人體肛門血管和神經較為密集,使得在治療時輕微的損傷刺激或炎癥都會引起患者難以忍受的腫脹疼痛感[2].目前醫學上針對肛門手術的鎮痛方法較多,本研究選擇較為常見的麻醉法、肛門內給藥法、肛門周邊注射藥物法進行鎮痛效果對比,探討肛門手術鎮痛方式的選取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03/2013-07收治的120例接受肛門手術的痔病患者,男52例,女68例;年齡25~57(平均39.4±7.5)歲;其中血管腫型54 例,靜脈瘤型38例,纖維腫型28例.抽簽隨機分為麻醉組(n=40)、肛門內給藥組(n=40)、肛門周邊注射藥物組(n=40).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痔病分類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組患者分別采用麻醉、肛門內給藥、肛門周邊注射藥物鎮痛.
1.2.1 麻醉組 采用骶管內預注嗎啡鎮痛.麻醉方法:患者放松調整緊張心態,血壓、心態正常穩定最佳.在患者左側位下行骶管注射10 mL的1.5%利卡多因、0.37%羅哌卡因和2 mg瑪咖溶解后的混合液.觀察患者反應,若麻醉效果不明顯,可適當添加注射2~3 mL.
1.2.2 肛門內給藥組 采用利卡多因和生理鹽水保留灌腸.給藥方法:將1%~1.5%利卡多因和生理鹽水的混合液用小號硅膠灌腸管灌入肛內3~6 cm肛管直腸環以上,2~4 min即可.
1.2.3 肛門周邊注射藥物組 采用亞甲藍混合液在肛門周邊注射.注射方法:用1 mL濃度不超過0.2%亞甲藍、2.5 mL 濃度為1.5%~2%利多卡因、6.5 mL濃度為0.9%氯化鈉合成10 mL亞甲藍混合液,注射在肛門周圍肌肉組織內1~2次,注射兩次間隔時長5 h.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 ①比較患者采用VAS自行客觀評估的疼痛程度值.總分10分,患者無痛或微痛:0~2分;患者基本可以承受:3~4分;患者基本不能承受:5~10分.②比較三組鎮痛總有效率.結合患者臨床表現,顯效:術后換藥患者感覺微痛或無疼痛感,面部無表情變化;有效:術后換藥患者有間斷呻吟、肢體扭曲來回收縮等動作;無效:術后換藥時患者疼痛無法忍受,面部表情扭曲,有抵抗動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行 t檢驗,P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三組6 h、24 h、48 h時段VAS評分 術后6 h三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麻醉組VAS評分顯著低于肛門內給藥組、肛門周邊注射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8 h:麻醉組、肛門周邊注射藥物組VAS評分顯著低于肛門內給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三組6 h、24 h、48 h時段VAS評分比較(n=40,±s)

表1 三組6 h、24 h、48 h時段VAS評分比較(n=40,±s)
aP<0.05 vs肛門內給藥組、肛門周邊注射藥物組;cP<0.05 vs肛門內給藥組.
組別 術后6 h 術后24 h 術后48 h麻醉組 1.4 ±0.4 1.8 ±0.3a 2.7 ±0.5c肛門內給藥組 1.7 ±0.3 3.1 ±0.5 3.5 ±0.4肛門周邊注射藥物組 1.6 ±0.4 2.6 ±0.2 2.8 ±0.3c
2.2 比較三組患者臨床鎮痛療效 麻醉組有效例數和總有效率最高,總有效率與肛門周邊注射藥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肛門內給藥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三組患者臨床鎮痛療效比較 [n=40,n(%)]
肛門手術鎮痛一直是醫學研究的熱點,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疼痛、減小對肛門組織的傷害是醫生和患者共同的目標.肛門及肛門周圍皮膚層含有豐富的神經末梢,神經支配豐富,因此在手術前后必須做好相應的鎮痛準備[3-4].本研究通過分組,分析麻醉、肛門內給藥、肛門周邊部位注射藥物的效果差異,探討肛門手術鎮痛方式的有效選擇及效果.
雖然臨床上有口服、肌注鎮痛劑、使用鎮痛泵等鎮痛方法,但孫心悅等[5]的研究表明口服藥物或者肛門相關部位注射藥物鎮痛效果維持時間較短,患者術后幾天排泄、行走時仍有較大疼痛感.鎮痛泵雖然鎮痛效果良好,但患者出現嘔吐、乏力等不良反應仍較為嚴重.結合臨床觀察和研究結果,麻醉組采用骶管內預注嗎啡鎮痛取得較好療效,患者在術后6 h、24 h、48 h VAS自行評價得分均低于3分,患者疼痛感維持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圍,鎮痛效果良好,且出現不良反應患者較少;而肛門內給藥和肛門周邊注射藥物雖然也取得鎮痛效果,但術后24~48 h鎮痛效果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整體綜合鎮痛效果明顯不如麻醉組;專業醫師術后根據患者換藥的臨床反應,進一步研究鎮痛效果,麻醉組鎮痛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肛門內給藥組地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麻醉組對患者改善疼痛和不良反應效果顯著,這和王保華[6]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此外,在臨床操作中麻醉法還具有操作簡單、見效快的特點.
綜上所述,麻醉法在肛門手術降低鎮痛方面綜合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韓慶豐,崔浩杰,邊小松,等.復方亞甲藍注射液骶管麻醉在肛腸手術中的應用[J].山東醫藥,2013,53(7):78-80.
[2]楊進山,齊保聚.含不同濃度亞甲藍的長效麻醉藥對痔術后患者鎮痛效果的研究[J].河北醫藥,2012,34(20):3115-3116.
[3]劉展慧,黃卓筠,艾桂珍,等.自制復方利多卡因藥卷用于痔上黏膜環切術后早期鎮痛[J].護理學雜志,2015,30(6):13-14.
[4]杜文敏,鄭雄彥,魏麗芳.早期介入規范化疼痛管理在肛門疾病術后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7):1164-1166.
[5]孫心悅,郭耀輝.綜合療法用于肛門疾病術后創口鎮痛的臨床研究300例[J].中醫藥學報,2014,42(6):105-106.
[6]王保華,李國峰,姚 宇.針刺麻醉在肛門病手術鎮痛中的療效[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6):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