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征,劉 萍 (山東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中心衛生院,山東淄博255200)
伴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社會壓力的增大,眩暈的發病率也在逐漸上升,很多人都遭受過其困擾,一般發病的主流人群為中老年人,但現在也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1].導致眩暈的因素多且復雜,現在多以頸性眩暈多見,其他如貧血、高血壓、低血糖、休息不足或劇烈的運動都可導致其發病,而嚴重的腦部器質性病變也可引發眩暈,發病者應該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明確其發病原因,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治療.目前中藥、醫藥都能有效的治療眩暈,嚴重時可進行手術,無論使用哪種方法,均需要積極的配合治療,保持愉快的心情,在飲食方面多增加營養的攝入,保證足夠的休息與睡眠,在身體允許的情況可做一些康復訓練,爭取早日擺脫眩暈的困擾.本研究選取我院60例有眩暈表現的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對其中30例患者實施了中醫辨證結合針灸的治療方法,取得了顯著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05/2014-04收治的60例眩暈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有頭暈目眩、頭腦昏脹、心慌惡心等臨床癥狀,部分患者還出現四肢無力、失眠、腰酸腿疼以及汗出異常的表現;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反復發作,經多次治療仍然有復發的趨勢[2].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0)與研究組(n=30).其中男28例,女32例,發病時間為1周~3年,年齡22~67(平均46±3.5)歲.排除標準:經CT、MIR等檢查,發現腦部器質性病變的患者.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及病程、病毒學指標、病情嚴重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一般的西藥鹽酸氟桂利嗪、谷維素、安定等治療.研究組給予患者針灸治療,主要包括頭、耳、身體3個部位.①頭部:選擇雙側暈聽范圍進行1次/d的針灸,治療14 d為一療程;②耳部:選擇腎、神門、枕、內耳、皮質下用王不留行進行耳穴壓豆,兩耳交替,1次/5 d;③身體:主穴:風池、天柱、完骨、頸暈(自創經驗穴,位于第二頸椎橫突尖),以改善后循環;配穴:氣血虛取百會、足三里,肝火旺取太沖,痰濕中阻取豐隆1次/d,14 d為一療程[3].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為判定標準[4].痊愈: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改善,頭暈目眩等臨床癥狀消失,且經過6個月的觀察,無復發的趨勢;有效: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頭暈目眩等臨床癥狀得到減輕,且經過6個月的觀察,復發的次數在逐漸減少;無效:患者的病情沒有得到改善或惡化.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s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效果比較 在經過治療后,研究組痊愈25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痊愈18例,有效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6.67%,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效果比較 [n=30,n(%)]
眩暈是臨床醫學上一種常見的疾病,其發病人群十分普遍,且治療后經常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然而很多患者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總是一拖再拖導致錯失最佳時機,延誤治療,引發重大疾病.專家一直在研究治療該病的有效藥物與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了綜合針灸的治療方案,中醫療法作為治療眩暈最有效的方法,其針灸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體內陰陽失調的現象,打通其筋脈,益氣活血,調節氣血正常運營,且不會損傷其他的器官,最終達到改善肝腎功能的目的,對治療有著積極的意義[5].本研究中,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67%,雖然兩組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改善,但研究組的臨床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過程中,研究組并未發生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表明了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眩暈的安全性高,患者安全可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采用中醫辨證結合針灸治療眩暈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敖學艷,王 寧.針灸為主綜合治療頸性眩暈88例臨床分析[J].頸腰痛雜志,2000,21(1):40-42.
[2]張明健,董遠琳.中醫綜合治療眩暈46例臨床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4):403-404.
[3]楊麗君,孫立新.針灸治療內耳眩暈癥45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0,7(35):68-69.
[4]喻偉強.針灸牽引推拿治療頸性頭痛眩暈128例療效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0,16(7):79-80.
[5]呂萬娟,倪光夏.針灸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