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惠燕
我國電視劇的產業困境及其根源
□ 劉惠燕
在我國成為電視劇生產大國之后,電視劇生產強國之路還任道重遠。長期以來,我國電視劇產業面臨市場結構失衡、媒介尋租現象突出、創新疲軟、行業浮躁四重困境,制約了電視劇產業的發展。究其根源,電視劇的功能定位:目標雙重性(意識形態屬性和經濟屬性)并未改變。電視劇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劇的生產、交換也應該解放思想,提高效益。
電視劇產業 市場 困境 規制
電視劇是整個電視行業中最早實行制播分離,也是產業化發展最成熟的節目類型。2010年,電視劇收視占所有節目收視總量的31.8%,占所有電視廣告收入的50%以上,①是收視份額最高的節目類型。但是縱觀近年來的熒屏表現,電視劇的創新力遠遠落后于收視總量排名第二的綜藝節目,收視份額也日益疲軟。與之相應的是,21世紀以來,國產電視劇產量以每年1000集左右的速度增長,2003年產量首次超過1萬集,2009年電視劇年產量達到11469集,全國平均每天播出電視劇800多集,無論生產量還是播出量,均位居世界第一。②然而,在成為電視劇生產大國之后,精品電視劇卻不見增多,爛劇當道、雷劇風行成為了新常態。隨著技術和規制政策的變革,電視劇各方參與主體的平衡被打破,電視劇產業面臨的困境日益突出,產業變革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一、市場結構失衡。2013年,全國生產并獲得發行許可證的電視劇一共441部,其中只有209部上線播出,制作播出比2.1:1(國外成熟市場的制作播出比基本為1.2:1)。一邊是影視制作市場的繁榮,一邊是資源的嚴重浪費,現有的電視臺總數和播出政策決定了當年發行的電視劇中只有不到一半能被市場消化,電視劇長期處于供過于求的買方市場。
買方市場是市場經濟的常態,有利于促進競爭,實現優勝劣汰。但是我國電視劇的買賣雙方地位不對等,這一買方市場不是市場競爭的產物,而是由規制政策決定的。具體來說,電視劇的最主要買方——電視臺作為壟斷特權的享有者和體制內的主體,只有進入壁壘沒有退出壁壘;而電視劇的賣方——影視制作公司 (主要是民營制作公司)是完全市場主體,除非生產出十分優秀的影視作品,否則不具議價能力,這就造成了雙方權利義務的不對等和地位的不平等。
市場集中度偏低也是我國電視劇市場結構失衡的重要表現。2013年,我國電視劇市場規模達到108億元,其中排名前四的制作公司(見下表)總營收達到27.27億元,CR4指數 (行業前四名份額集中度指標)為25%(按照國際標準,20<CR4<40為低集中競爭型市場)。而一個行業越成熟,CR4指數往往越大,其市場結構是寡頭型 (CR4≥40)的。我國2014年度獲得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的機構有7248家,獲甲種許可證的有137家,有能力生產精品電視劇的只在少數。電視產業大而弱,影視制作機構多而散,電視劇進出口比例失調,昭示了我國電視的市場績效水平較低。

2013年民營電視劇公司營收TOP4表
二、媒介尋租現象突出。影視劇購銷是媒介尋租的重災地。2015年2月初,江蘇衛視電視劇采購負責人、安徽廣電臺副臺長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掀開了電視劇購銷的潛規則。
影視劇購銷的尋租現象絕非一日之寒。國有電視臺作為電視劇買方,購買某私營制作公司的電視劇,往往收取15%的回扣,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③由于電視劇的交易缺少價格標準和監督體系,電視劇進入播出平臺的生殺大權掌握在電視臺發行部的少數人手中,容易滋生尋租空間。媒介尋租往往通過虛抬電視劇價格來收取回扣,擾亂市場秩序,使得劣幣驅逐良幣,減少社會剩余,最終損害電視觀眾的利益。更為嚴重的是,為了使劣質電視劇達到電視臺的收視要求,一些影視制作機構或播出機構不惜收買收視率調查樣本戶,使得收視率失去了風向標作用,電視劇的商品價值也難以評估,造成了產業鏈的惡性循環。
三、創新疲軟。電視劇行業是具有原創性、高度文化含量和知識經濟特征的行業,其核心在于創意開發。電視劇的生產是將抽象的創意轉化為具有高度經濟價值的商品的過程。④不管是歷史正劇還是都市生活劇、家庭倫理劇、青春偶像劇,電視劇都是講故事的影視作品,好的故事也就是好的劇本才是吸引觀眾收看的核心因素。但是,近年來抗戰劇、古裝劇、家庭倫理劇成為熒屏主流,一部電視劇熱播后往往引起其他影視制作機構跟風拍攝,翻拍和重播經典劇集層出不窮,電視劇題材同質化、類型化現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電視劇制作機構是完全市場主體,在不完善的市場環境下,只能采取規避風險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四、行業浮躁。電視劇行業是燒錢也是圈錢的行業。一部穿越劇“火”了便有源源不斷的熱錢涌入穿越劇,韓劇《繼承者們》和《來自星星的你》掀起熱潮之后,國產劇《來自星星的繼承者們》便應運而生。速成、燒錢,成了國產劇的代名詞。在浮躁的行業氛圍下,很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創作打磨精品劇,即便有也難以吸引投資,粗制濫造成了影視業的常態。還有越來越多的影視制作公司為了保障創收,在電視劇中生硬植入各種各樣的品牌廣告,缺乏美感和誠意,嚴重影響了觀眾的收看體驗。
同樣是影視文化作品,電影的市場化程度明顯高于電視劇。電影的制作雖然也離不開審查制度,但是其制作、發行和放映的生產全過程都是在有序的市場環境下進行,電影公司制作完電影后,按照租憑/利潤分攤的原則交予發行公司發行,發行公司再與院線按照利潤分成/支付固定費用的原則進行交易。電影公司、發行公司、院線,三者是地位平等的市場主體,特別是發行公司的中介作用,使得買賣方的功能細分。從電影生產的全過程來看,我國電影產業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眾娛樂商品產業。
近年來,隨著公眾對電影消費需求的增加和電影票房的持續高漲,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入電影市場,一些影視制作公司也減少電視劇制作的投入,轉向電影的制作。究其原因,除了由于電影的市場結構日益完善和市場行為明晰化外,還得益于國產電影審查制度的逐步放松。國產電影審查由提供完整劇本審查變為提供基本大綱審查,再逐步變為取消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由廣電總局審查轉變為交予各省級廣電部門審查。
而電視劇生產的邏輯起點是:電視劇依然是意識形態宣傳的組成部分。2009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衛視綜合頻道電視劇編播管理的通知》,要求全國衛視綜合頻道在編播電視劇時,必須明確電視劇播出屬于宣傳管理,不能混同于單純的商業行為,更不能搞無序的商業競爭。⑤這種宣傳管理和盈利創收的目標雙重性造就了電視劇產業的畸形發展。
首先,目標雙重性使得電視劇的評判面臨主旋律和市場雙重標準,電視劇作為文化商品本身還有文化、審美標準。主旋律標準要求電視劇內容要符合意識形態宣傳的要求,還用計劃的方式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制作一定數量的“獻禮劇”。主旋律劇的受眾定位使得其市場效益低,主旋律標準與市場標準往往難以兼容。
其次,目標雙重性是我國電視劇審查制度無法放開的原因,直接阻礙了行業創新。電視劇的內容審查主要是宣傳管理的需要,只有籠統的條文規定,更多的是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為了躲避關乎電視劇生死存亡的“地雷”,影視制作公司只能采取讓人啼笑皆非的策略。比如,《電視劇內容管理規定》第五條要求電視劇不得載有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的內容;由此引發出的制作方“自查條款”有很多,比如主人公要在法律框架內解決問題,不能表現細致的犯罪手法,有犯罪行為必須要有繩之以法的情節,要正面表現警察等特殊職業的形象,不能細致描繪社會的陰暗面等,使得現實題材劇十分稀缺。
最后,由于市場地位的不對等,電視劇生產的市場風險幾乎全部集中在影視制作機構上,目標雙重性使得影視制作行業“戴著鐐銬跳舞”。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
注釋:
①張海潮,張 華主編:《劇領天下:中外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總論。
②⑤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湖南廣播電視臺課題組編:《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 年,P23,P8。
③趙月枝,吳暢暢:《大眾娛樂中的國家、市場與階級——中國電視劇的政治經濟分析》,《清華大學學報》,2014(1)。
④《2012年中國電視劇行業發展概述》,http://www.askc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