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華 李艷蓉
民主、多彩、高效是我校“恒本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文化。它包括課程與教學行為選擇、課程與教學制度安排、課程與教學組織機構設計、課程與教學結果記錄等變量。
針對課程與教學管理,我校采取的是校長領導、分管教學的副校長負責的辦法,設教導處、科研室負責相關具體工作:教導處負責教研組建設、教學改革及參賽、教務常規管理、教師崗位安排等,科研室負責課題管理與研究、課程開發、師資培訓和心理健康教育。
為保證課程與教學的高效實施,我校制定了教師課堂教學常規及以下制度:一是行政聽課制度,即每周二上午由教導處組織所有中層以上行政人員,分組到各學科隨堂聽課,督促教師做到課堂教學質量達標;二是業務學習制度,即雙周三下午由校長或分管教學科研的副校長組織全體教師進行業務學習,或傳達上級主管部門有關教育的最新指示,或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或進行教師教學業務常規鞏固提升;三是教研組備課制度,即單周固定時間(語文為周二下午,數學、英語為周四下午,其他學科為周五上午1—2節課)由各教研組長組織各組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四是學科教研制度,即雙周固定時間,由學校教導處組織各學科全體教師舉行集體教研活動,主要是圍繞教學“五環節”進行研究性學習,以提高教師教學的整體水平;五是作業檢查制度,即每學期期中、期末進行各學科作業檢查,主要檢查作業進度與教學進度是否一致,學生的書寫及完成作業的質量如何,教師的批改是否規范、及時、認真,學生有無訂正錯誤和教師有無進行二次批改等。
我們都知道,設計與制度再完備,行動上不能落實也是枉然。在課程與教學行為的選擇方面,我校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智慧地抓好教學常規管理
我們嚴格執行作息時間表、課程表和周工作安排表“三表”,確保學生在校期間得到較為全面的教育,確保學校的辦學理念都能得到落實。我們召開高質量的行政教學會、教研組長教學會、學科教師教學會“三會”,主抓教學質量,確保做到上情下達,同時進行階段性教學質量分析并研究改進措施。我們認真落實教學“五環節”(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評改好每一次作業、輔導好每一個學生、評改好每一份單元測試卷)。行政領導堅持每周重點抽查2個班級的學科教學工作(教案、上課、作業、輔導和單元測試等),并與被檢班級任課教師面對面診斷該班“后十名學生”的學習問題,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師改進工作;對存在質量隱患的班級,行政領導還要跟蹤調研,以縮短該班與平行班級之間的差距。
二、開設豐富多彩的學科、體藝校本課程
民主、多彩、高效是我校的課程與教學文化,它主要體現在我校各類校本課程的設置上,反映了我校“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辦學宗旨。
(一)賦予學科課程以校本特色
語文課程中的校本特色:①口語交際(一至六年級隔周一節)。低年級以說優美詞語、造句為主要訓練內容,中年級以說成語、描述場景說片斷和播報新聞為訓練內容,高年級以口頭作文、演講和辯論等為主要訓練內容,旨在培養學生在不同年齡段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敏捷的思維。②閱讀(一至六年級隔周一節)。各班語文教師負責向學生推薦好書(學生可以從學校圖書館借閱圖書),每班還隔周一次到閱覽室聽專職教師上閱讀課。要求每名學生每學期課外閱讀不少于5本書,增加閱讀量,豐富知識儲備。③經典誦讀(一至六年級每周半節,加一節20分鐘午讀課)。學校把小學生必背80首古詩詞按難易度分成8個部分,一至四年級的學生每個學期完成一部分(10首古詩詞)的背誦任務。五、六年級以后,學生還需要背誦一些由學校精心挑選的優美古文,要求每學期3—5篇。
數學學科課程中的校本特色:數學思維/數學探究課。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我校除了按照國家課程標準每周在各年級安排4節數學課外,還在低年級每周開設一節專門的數學思維課,中高年級每周開設一節專門的數學探究課,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及運用能力提供課時保障。
英語學科課程中的校本特色:英語口語課。按照國家要求,我校三至六年級學生每周開設3節英語課。英語是一門語言,在缺少語言環境的教學情境下,為了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英語口語,我校特別在低年級每周開設2節“攀登英語”口語課,中高年級每周開設一節英語口語課,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5—0.5”綜合實踐活動課:我校從每周5天教學時間中抽出0.5天(半天),組織學生開展有主題的校外綜合實踐活動。我校科研室負責統籌、設計和組織各年級每周實踐課的活動主題及具體活動內容,通常同一年級同一主題,比如一年級的主題是“走進大自然”,二年級的主題是“走進文化”,三年級的主題是“走進科技”,四年級的主題是“走進生活”,等等。
(二)開展藝術體育2+1校本課程
為了保證每名在校小學生至少擁有2項藝術和1項體育技能,我校在原有體育、藝術國家課程之外,又開設了以下校本課程:①沙錘、口琴。低年級開設沙錘課,中高年級開設口琴課,要求在每節音樂課開頭或結尾用10分鐘時間進行。沙錘由普通的礦泉水瓶裝上三分之一的沙子制成,用以訓練學生的音樂節奏;要求中高年級學生把每學期課內學過的歌曲都能用口琴吹奏流利,并會吹奏1—2首課外歌曲。②攝影。中高年級開設攝影課,要求美術教師每學期用4—5個課時教學生攝影知識和技術,并引導學生進行拍攝實踐,可在每年兒童節、元旦時舉行全校師生攝影作品展。③跳繩。一至六年級開設跳繩課:低年級單人跳短繩,中高年級集體跳長繩或跳花樣長繩。要求每節體育課前10分鐘進行跳繩訓練,每學期末進行跳繩檢測,并在學校“月運會”中設計不同的跳繩項目進行班級比賽。另外,從2015年起,中高年級體育課將逐步開設壯族體育運動“迪尺”課。
三、搭平臺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我校通過建章立制搭平臺,確保每一位教師自覺融入學校研修型教學組織,做研修型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技能,進而享受職業幸福。
(一)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有效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研究能力
我們將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A類課題“以內涵發展的思路構建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新舉措的探究與實踐”的研究作為范例,細化研究目標,成立以年級組和學科為單位的共計12個子課題研究小組,由科研室負責聘請專家來校指導,并組織教師以“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教育課例”等方式作為開展教育教學反思性研究和成果表達的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進行課題研究的積極性。之后,我們再將教師們較為成熟的研究課題滾動申報為城區、南寧市、自治區級課題。如今,我們的市級總課題已滾動申報為自治區級B類課題,12個子課題中已有9個分別申報了城區級和市級課題,并獲得了立項批準。
(二)讓“師帶徒”活動“人有我優”見實效,確保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我校共有10名市級學科帶頭人和22名市級骨干教師,學校推薦他們擔任5年教齡以下青年教師及新入職青年教師的師傅,雙方互簽協議書,明確“師”“徒”的責任和義務,以兩年為一個周期,不間斷地開展“師帶徒”活動,讓青年教師向師傅看齊、向師傅學習,形成全校上下學“優秀”、趕“優秀”、超“優秀”的創先爭優態勢。我校每學期還舉行一次“民主多彩課堂”徒弟展示課活動,以確保“帶徒”活動的實效。
(三)精心打造“名師工作室”品牌,不斷優化名師帶培模式
十年前,我校在廣西首創“名師工作室”品牌——聘請區內5位知名教育專家黃亢美、徐巧英、曹藝冰、謝玉屏、展秀婷在我校掛牌成立“名師工作室”,主持我校教師的教學示范及研修指導工作;“十二五”期間,“名師工作室”照常運轉,5位導師參加我校的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活動,跟蹤聽課、說課、評課,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師們一道探討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我校培養出了一批具有良好師德修養、先進教育理念、厚實專業功底、扎實科研能力的教學中堅力量,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課堂教學研究→專題報告→活動提升”名師帶培模式,在區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四)創新常規教研,給教師專業成長注入持續動力
我校的教學研修打的是“組合拳”。在創新實施“主題研修”“以賽促研,研訓一體”“行政聽課”等常規教研之外,我校還成立了“骨干教師巡講團”,有效地延長了教師教學研修的時間和空間,給教師的專業成長注入了持續的動力。
“主題研修”每周固定半天時間、分學科組織,各學科按課型將各個教學環節細分為一個個主題,分別進行主題研修。“主題研修”的目的是確保教學環節過關,同時引領教師突破教學中的關鍵環節,夯實教學基本功,有效提高執教能力。
“以賽促研”是針對每年各類課堂教學比賽機會較多的實際,本著以賽促研、提升教師教研水平的宗旨舉行的系列“演練活動”。具體活動過程如下:愿意參加賽課的老師自愿報名,自行設計參賽教案,遇到疑難可主動電話咨詢有關專家或上網查詢;個人教案出來以后,學校負責召集賽課指導教師、教研組長和全體報名的教師開會,集體研討每份教案的可行性;敲定教案以后,再組織報名的教師集中試教,定課定人,研課磨課。
“研訓一體”指的是以比賽(或展示)活動為紐帶,將培訓、教研、科研連成一體,將理論、活動、實踐捆綁在一起,形成“實踐—學習—研討—實踐—反思—再實踐”的良性循環,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我校每學期舉行一次“民主·多彩”課堂教學競賽,學校規定上課內容、備課時間和上課班級,要求10年以下教齡的青年教師必須參加,學校以自定的課堂教學評分標準為依據,評出一、二、三等獎。
我校的“行政聽課”活動,既用于常規課的教學質量檢查,也用于對薄弱班級、薄弱教師的專項指導,它對教師個人的成長來說是一種督促和幫助,對我校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來說是一種保障。每周二上午,是我校行政人員雷打不動的深入課堂時間,用以了解課堂教學現狀,督促教師落實課堂教學目標。行政人員或集中在階梯教室聽一兩位教師的課,或分散到教室聽多位教師的常規課,要求有聽課記錄、有評課指導,有時甚至需要連續跟蹤聽某一位老師的課,直至其改正課堂教學中某些不妥的地方,達成教學目標。
我校的“骨干教師巡講團”,用于對市內外兄弟學校間的教育教學交流。通常我們會從校內骨干教師中選拔“團”員,為的是讓這些教師在職業理想、師德師風、課堂教學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得到顯著提升,進而成為我校的人才儲備。該項活動得到了廣西師范學院和廣西教育學院的大力支持,至今已經數十次到全區14個地市開展教育教學交流活動。
(五)借“5—0.5”校外主題實踐活動,不分學科地培養開放型教師
我校“5—0.5”校外主題實踐活動已經開展4年,4年來,我們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踐機會,而且有效地鍛煉了教師,為我校培養出了一批開放型的教師,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強化了教師的服務意識,同時促進了教師創新能力和協調能力的提升。
(六)與全國名師零距離切磋教學技藝
我校學生綜合素質高,口語表達能力突出,已經引起各類教學活動主辦方的注意,于是,大凡是在南寧舉行的“名師大課堂”“名師八桂行”“綠城之春”等全國小學名師新理念課堂和教學觀摩活動,通常都會到我校借班。每逢這個機會,我校總會設法安排校內的骨干教師與區內外的專家們“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讓他們領略全國名師獨特的個人魅力和豐富的成長經歷,不斷增強探索教學藝術真諦的信心,甚至鼓勵骨干教師們與全國名師同課異構。這樣的教學交流活動,有效地加快了我校骨干教師的專業成長速度。
四、優化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培養“四個”學習方式:一是科學有效的自學習慣;二是問學精神和習慣;三是“兵教兵”的學習方式;四是“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學習節奏。
開展課前5分鐘口語訓練:各班在課前5分鐘開展口語訓練活動,由各學科教師分階段設計好與本學科相關的口語訓練的主題,每節課前由口語主持人(學生)具體組織同學們進行說話練習,從說詞語、說句子、說篇章到辯論,循序漸進,逐級提升。
質量把關經驗交流活動:每一次大型考試結果出來后,請經驗豐富的校內外優秀教師或優秀學生介紹取得好成績的經驗,供大家借鑒、分享。
家長開放日活動:每年4月至10月舉行各年級家長開放日活動,通過聽課、展示作業等形式,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促進家校合作。
組織校內基礎知識競賽活動:每年5月、11月,舉行兩次全校性的學生語文、數學、英語基礎知識競賽,以賽促學。競賽內容有單項的,也有綜合的,如語文單項基礎知識競賽內容有拼音認讀、漢字書寫、詞語積累、閱讀、作文等,數學有口算、筆算、解決問題等,英語有單詞積累、閱讀等。
家校聯動輔導“學困生”:定期召開一至六年級各班“后十名”學困生會及家長會,分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制定出幫教措施,引導家長做好家校配合。要求教師采取積極措施重點輔導學困生,教導處要重點監控。
在民主多彩高效的課程與教學實踐中,我校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學校編印了一套(共12冊)口語交際校本教材,正式出版了一本教師教育教學文集,教師中獲評為南寧市學科帶頭人的有11人、獲評為市教學骨干的有18人;教師個人教學成果豐碩,如2010年鐘明老師參加第八屆全國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優質課大賽獲全國一等獎,2011年朱曉瑩、農秀英老師參加基礎教育素質提升綜合改革實驗項目“攀登英語實驗課”評比分獲一、三等獎,2012年楊一梅、陳玉玲老師參加全國第十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優質課比賽均獲一等獎,2013年林春曉老師參加全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說課+微型講座”比賽獲特等獎,等等;學生參加2010年全國“華羅庚”杯數學競賽3人獲得一等獎、11人獲二等獎、11人獲三等獎,2011年三至六年級9名學生參加自治區新概念英語背誦比賽1人獲冠軍、2人獲亞軍、6人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