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冬(濟南市土地儲備中心,濟南 250000)
GIS技術支持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評價
孫冬
(濟南市土地儲備中心,濟南250000)
摘要:作為復合大系統的土地生態系統,根據區域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實際情況,來集成環境及資源支撐度、土地資源退化度、社會經濟可行度四個指標,以及其它較為完整的指標體系。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建立指數模型,可通過其各項指標模型之間的聯系,再加上網格技術的支持即可建立指數模型。此評價可針對實際研究對象進行研究,來判斷其指數模型與技術方法是否可行。通過對GIS技術的了解,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度進行評價。
關鍵詞:網格技術;指數模型;土地資源科持續利用度;GIS技術
伴隨著當今社會的迅速發展及持續增長的人口,各種自然問題(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環境污染等)日益嚴重,其中土地資源問題成為目前全球共同研究的熱點問題。當前資源與環境的本質、內涵是國外學者考慮的主要問題,他們主要從經濟社會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上對其進行研究,卻很少在社會經濟、資源以及土地退化上對其進行研究,且分析也不夠全面。因此,本文通過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度建立指數模型,首次對其提出全網格集成技術,以此來達到定量化研究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的目的。
1.1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度具有可操作性及空間性,遵循人們對事物的獨特理解及分析、土地環境質量原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及環境承載力理論的基礎上,采用切合實際能與其理論分析、專家咨詢相結合的方法,在以指數模型為前提的情況下,對區域性的自然狀況、社會經濟發展進行全面的考慮。
1.2確定評價單元
此次研究課采用網格作為計算單位,根據區域的空間尺度、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多方面數據的影響來確定網格的大小。
1.3確定評價指標權重
利用多項思維開發大腦,可以發現有許多方法來確定權重。根據具體情況,利用層次分析法來對各個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
1.4建立其綜合指數模型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可從五個大點分別進行概括。
(1)社會經濟可行度:1)人口密度模型:主要以鄉村或是鄉鎮為單位所進行其區域內的人口數統計的。將每一個待計算的網格確定為中心,再按照準確的計算方式進行計算,從而得出結果,再利用GIS技術將結果轉化得出區域人口密度分布圖;2)經濟發展水平模型:這一模型標志著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潛力,能對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的水平的空間及分布作出很好的反映;3)區位優勢度模型;4)社會經濟可行度的綜合指標模型;(2)環境支撐度模型。生物多樣性支撐度,土地利用類型維護其而設定的。根據土地利用類型對其維護性,可分為以下四級,高級:林灌地;較高:水體、草地;中等:農業用地;一般:居民及建設用地、荒地。水源涵養支撐度,以所選的降水分布、植被類型、地貌類型作為其評價標準。環境支撐度,在前兩項的基礎上進行維護而得出的;(3)資源支撐度模型。資源支撐度的評價可使用土地資源進行,在其主要區域內可以根據土地資源的分布特征及其所占比重進行評價,建設用地面積、及河湖庫水域面積等作為評價指標;(4)土地資源退化度模型。土壤侵蝕敏感性的模型(其評價指標選用土壤地質、植被覆蓋、降水的侵蝕力、地形的起伏度);潛在地質災害危險性的模型(從自然、人為兩方面因素進行考慮其危害性);土地資源退化度的模型(在前兩項危險性的基礎上進行評價,這一模型著手最不利因素進行考慮,計算方法使用取大發);(5)綜合指數模型。綜合指數模型是建立在前四個模型的基礎上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指數模型。GIS空間分析功能在其可持續利用度的評價是與此相同的。
(1)數據的來源及分析處理。數據來源:1)可根據Landsat2010年在美國的TM遙感影像進行查看;2)根據某縣的地形的坡度、起伏度、地貌類型等信息來得知。遙感影像與個單波段的圖像融和后可使用計算機進行非監督處理,再加以目視等人機交互協作,對區域景觀進行分類,從而得到土地利用的類型圖。同時可使用GIS技術輔助相應的工具得到有效的矢量數據;(2)綜合度計算。在網格技術與GIS技術得到社會經濟可行度;資源、環境支撐度;土地資源退化度評價結果符合其要求的情況下,利用已知模型與其它個因子的計算方式,來對其進行綜合度計算;(3)綜合分析。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利用區域中的分布空間、地形坡度、資源利用度高低,再結合實際資料,進行所建模型的合理性、準確性的論證。
從社會因素、環境因素方面進行篩選后的依據目標更加具有代表性、獨立性、涵蓋性等因素,這無疑是為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指標體系的評價的構建提供有力因素。利用層次分析法對各單因子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在網格技術發達的今天,利用網格技術來實現對其指標因子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對行政單元的數據統計及空間上的缺點以及不足之處起到了一定的避免作用。下一步研究中,將使微觀土壤與宏觀環境相互結合,在退化模型中將進一步減少農藥化肥因子對環境土壤的污染。這對以后模型的研究、改善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GIS技術在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中起著積極的影響作用,以上便是從個方面對GIS技術對其的影響進行說明。本文針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其列舉例子對其進行說明。在研究對象時,根據篩選后的指標因子,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的指標體系進行確立,從而使得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這一模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對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在其中的實現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是其更具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由此可見,GIS技術在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中的評價都是積極的。
參考文獻:
[1]齊朔風,徐明德,鈕鍵.GIS技術支持的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度評價[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9):4831-4835.
[2]周迪.基于GIS的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若干技術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07.
[3]李愛農,周萬村,江曉波.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時空動態變化分析--以岷江上游地區為例[J].地球信息科學,2003,5(2):100-104.
[4]馬瑛.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利用生態安全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21(7):53-58.
作者簡介:孫冬(1980—),男,山東濟南人,濟南市土地儲備中心,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