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慶(陜西省建筑材料工業學校,西安 710061)
高抗硫水泥熟料的生產試驗
張曉慶
(陜西省建筑材料工業學校,西安710061)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水平的提升,工程建設數量的增加,我國對于水泥的用量也具有了更大的需求。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水泥質量,就需要我們能夠不斷的進行試驗與創新。在本文中,將就高抗硫水泥熟料的生產試驗進行一定的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高抗硫;水泥熟料;生產試驗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數量的提升,社會對于水泥的用量以及質量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為了能夠更好的滿足市場需求,我們通過高抗硫水泥熟料生產試驗的方式對新式水泥材料進行了研發與試驗。
在本項目設計中,以“低鋁氧率、高鐵含量”作為配料方案,將以往四組分配料的方式轉變為三組形式,并在對原有方案頁巖進行取消的基礎上設計出新的配料方案。在本方面中,對于熟料燒制方面所具有的液相粘度也相對較小,能夠較好的避免窯內熱工制度以及熟料質量不穩定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此外,其中的氧化鐵含量增加、鋁氧率的降低也會使也會使硅酸鹽系統熔點出現下降的情況。而為了能夠盡可能降低因熟料鋁氧率而產生的影響,也適當的對其中的熟料硅酸率比例進行了提升。在原料配比方面,高鈣石灰石占比為50%,高硅石灰石占比為44%,鐵粉占比為6%。
3.1原料質量控制
在本次生產試驗中,專門對新的原料進場指標進行了制定,對于原有的原料來說,進行了一次較為全面的普查。鐵礦方面,要保證其Fe2O3的含量在60%以上,煤的灰分在20%以下;鈣石方面,根據高抗硫水泥熟料的制作需求,要保證其中的CaO含量處于54%左右,并保證其成分的穩定性;高硅石方面,選擇有害成分較低、較為穩定的石灰石,保證其SiO2的含量在40%左右,Al2O3的含量處于5%左右。
3.2生料質量控制
在試驗開始之前,特制定了對于Fe2O3以及CaO新的控制指標,以此在避免出現飽磨情況出現的同時對生料的喂料量進行穩定,并做好配料人員的培訓工作。第一,需要對生料配料秤做好檢驗工作,如果試驗使用的高硅石以及高鈣石體積較大,則需要對其適當的開展破碎處理,以此使其入磨原料的質量得到更好的保證;第二,化驗室需要對高鈣石、鐵粉、堆場煤以及高硅石進行全面的檢驗工作,并做好生料的調整。而在具體操作方面,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入磨,在避免出現飽磨情況的同時做好材料指標的控制,即Fe2O3應當控制在3.5%,而CaO則應當控制在目標值的42.3%,并保證SM合格率應當大于84%,KH合格率大于74%,AM合格率大于84%。
3.3煅燒操作
在本次試驗過程中,需要加強煅燒操作,做好熱工制度的穩定。具體操作方面,需要以薄料快轉、長焰順燒,保證熟料結料細小均勻,勤移噴煤管,保持完整的火焰形狀:首先,在試生產之前,需要對火工人員交待好本次新配方煅燒操作的注意事項,即在窯從煅燒普通水泥熟料向煅燒特種水泥熟料轉產期間很可能出現較大的波動。而對于配料方面來說,由于燒成的范圍變窄,生料更容易散,皮更薄,就需要在煅燒時適當的將火焰長度縮短,提高燒成帶煅燒溫度,避免燒頂火以及燒大火情況的出現。此外,通過對fCao含量的控制,也能夠在對水泥外加劑摻量進行良好穩定的同時更好的滿足客戶應用需求,一般來說,fCaO的含量應當控制在0.8%以內。
3.4熟料質量分析
在具體取樣方面,為了保證結果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我們保證了數據收集的全面性,并適當的對分析頻次進行了增加,并在增加現場情況了解的基礎上對熟料數據做好了統計分析工作。首先,從新配方生料環節開始,技術人員就開始了生產現場的監控工作,在對窯情反應進行良好觀察的基礎上對其出窯熟料的質量進行分析工作;其次,對試驗前的數據也進行了全面的統計分析工作,經過檢查其中C3A含量為2.83%,C3S含量為46.62%,基本滿足了試驗目標需求。
(1)在試驗后,熟料中C3S的含量從試驗前方案的55.7%下降到了48.82%,平均下降了6.88%個百分點。
(2)在試驗后,熟料中的C3A含量從開始的7.32%下降到了2.71%,平均下降了4.61個百分點。
(3)在本次試驗中,在普通熟料同本次生產成本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以生產水泥數量3000噸計算,創造了利潤越42萬元。
可以說,在我國現今建設工程數量、規模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對于水泥材料的質量、數量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上文中,我們對高抗硫水泥熟料的一個生產試驗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而在實際工作過程當中,也需要能夠積極創新方案,通過不斷的創新與試驗獲得更好的材料質量。
參考文獻:
[1]陸勇,楊愛江,張林曉,龐英,姚維.鈣化焙燒提釩廢渣代粘土配料煅燒水泥熟料試驗[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1):55-58.
[2]孟冰露,李輝,楊文斌,李江鋒,于有海,閔永剛.碳基材料改性石灰石增強其對CO2的捕集效率[J].硅酸鹽通報,2015(03):33-36.
[3]田亞坡,張爍,黃巧苑,黃定策,陳偉科.聚合多元醇胺的制備及其助磨性能研究[J].硅酸鹽通報,2015(03):145-148.
作者簡介:張曉慶(1985-),陜西寶雞人,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