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沼蝦在養殖過程中一旦出現生長緩慢,表現為蝦體長到5厘米以后,蛻殼間隔時間長,生長明顯變慢,很多塘口雌蝦5厘米、雄蝦6厘米就性成熟,蝦殼變硬,雌蝦抱卵、雄蝦長出大而長的藍色大爪。一般情況下攝食量有所下降,但也會出現不少吃而不長大的現象,嚴重影響養殖的產量與效益。廣大養蝦戶應對此加以重視,要引進優質苗種、提倡生態養殖、降低放養密度、優化養殖模式等,最大可能地減少羅氏沼蝦這一癥狀的發生。現將該病癥的綜合防控措施介紹如下:
1.蝦池干塘后,特別要注意冬季塘底的翻耕與暴曬,尤其對淤泥過多的塘口和當年發生過生長緩慢的塘口須徹底清塘,每畝用150公斤左右的生石灰。
2.選擇優質健康蝦苗。要加強管理,完善蝦苗場的保種措施及嚴格的選種要求,加大投入,優化育苗工藝、實行生態育苗等。
3.控制放養密度,盡可能將羅氏沼蝦放苗量控制在6萬~7萬尾/畝,同時規劃好鍋爐苗、大棚苗、大水苗的放養比例。
4.適當降低飼料營養,不要投喂蛋白質含量過高的飼料,否則會影響羅氏沼蝦的新陳代謝。現在許多養蝦戶所用飼料的蛋白含量都在4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44%,應控制在36%~38%即可。
5.動物性餌料如螺、肉等盡量少喂或不喂,因為鮮活餌料雜質大、味道濃、水分多,容易變質,投入蝦池后易造成水質惡化,也容易帶進或滋生病菌、病毒。
6.養殖中后期加強管理,保持水質清新,注意進排水要分開,定期做好調水、改底工作,同時在病害易發生前,投喂一些維生素C、免疫多糖等,增加羅氏沼蝦的沼抵抗力與免疫力,降低應激反應,減少病害發生。
7.加強水質管理,良好的水質環境可以促進羅氏沼蝦蛻殼生長,建議養蝦戶經常“套水”,每3~5天一次,每次換水20~30厘米。
8.對于出現羅氏沼蝦生長特別緩慢的塘口,建議養蝦戶在8月底以前干塘,可以考慮轉養黃魚,來增加塘口收益。
羅氏沼蝦生長緩慢一旦發生,建議養蝦戶進行精細化管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降低養殖成本,穩定養殖效益,從而減少虧損。
(江蘇省高郵市水產技術指導站 董學洪 郵編: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