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東南部、大別山腹地、鄂豫兩省交接地帶,如今全縣還有73個貧困村,1.2萬貧困戶,4.28萬貧困人口,扶貧任務依然艱巨。
為打贏扶貧攻堅戰,新縣扶貧辦積極開展“雨露計劃”工作,探索扶貧技能培訓轉移就業的新途徑,以加快貧困村經濟發展步伐,提高貧困村勞動力素質,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貧困村農民收入為目的,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培訓機制,保質保量地開展培訓,使大批貧困村農民在較短時間內學到一技之長,增強了他們就業的競爭力和穩定性,增加了務工收入,為新縣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加強領導 明確責任
新縣多次專題研究部署“雨露計劃”試點工作,要求縣相關部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實施“雨露計劃”試點工作放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來謀劃,作為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實際行動來落實。
為確保試點工作順利高效開展,縣政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縣長為副組長,監察、審計、財政、教育、扶貧、縣農村商業銀行和縣郵政儲蓄銀行等部門的負責人及各鄉鎮(區)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分工明確,縣扶貧辦會同教育部門對在校中職、高職生和一年以上培訓學員進行全面宣傳、摸底、排查,確定補助對象,并建立補助對象電子檔案,縣財政部門負責補助資金的審核發放,確保資金足額、按時撥付;縣農發行和縣郵政儲蓄銀行負責發放補助資金,按照財政部門核定的補助標準和金額,以鄉鎮(區)為單位,將轄區內的補助資金,通過一卡(折)通發放到戶;審計、監察部門負責對試點工作進行督導檢查,確保相關部門規范操作,高質高效開展工作。
加大投入 嚴管資金
新縣扶貧辦嚴格按照要求發放培訓資金。其中,雨露計劃實施方式改革試點職業教育助學工程資助對象為省確定的試點縣內農村貧困家庭接受本地和異地高等職業(一、二、三年級)、中等職業(一、二年級)教育和一年以上(含一年)技能培訓(進入頂崗實習階段的學生除外)貧困學生,在享受國家規定的其它補助政策的基礎上,每年每人補助1500元(第一學期秋季700元、第二學期春季800元);2014年為2000元;2015年秋季學期開始,將按每生每年3000元左右的標準補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
金藍領職業教育助學工程資助對象為河南省確定的人均純收入2300元以下農村貧困家庭接受中等職業(一、二年級)教育(進入頂崗實習階段除外)的在校學生,就讀學校為信陽市“雨露計劃”培訓基地,在享受國家規定的其它補助政策的基礎上,每人每年補助學費或生活費用1500元。
為確保資金使用安全,在撥付工作完成后,縣審計局進行專項審計,縣扶貧辦對補助對象是否拿到補助資金進行調查回訪。新縣扶貧辦嚴格資金發放程序,將縣扶貧、財政部門最后核定的補助對象,于所在村公示7天以上,無異議的立即將資金打到補助對象的一卡(折)通上,縣里組織財政、扶貧、鄉鎮(區)等單位入戶調查回訪或電話查詢,沒有發現虛報、套取、私分、截留、挪用補助資金的現象。
強化宣傳 搞好引導
試點工作政策性強、涉及面廣、任務繁重,為促使試點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新縣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政策引導。
一是舉辦由村組參加的“雨露計劃”改革試點動員會、培訓會,使其掌握國家、省、市等各級文件精神、相關政策及業務知識,明白工作程序、方法、步驟、措施等具體要求,以他們為骨干,對群眾進行引導、教育和培訓。
二是印發宣傳資料萬余份,并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宣傳,村組干部和業務人員深入貧困村和貧困戶家中,宣傳講解相關政策,解答群眾的疑問,鼓勵符合條件的學生積極參與申報。
規范運作 狠抓落實
為使試點工作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更好地為貧困群眾服務,新縣規范運作、狠抓落實,專門成立調研組,在全縣17個鄉鎮(區、辦事處)73個重點貧困村中抽取6個村作為調研點,縣試點工作領導親自帶領成員單位工作人員進村入戶,深入群眾,就如何規范高效地開展“雨露計劃”試點工作進行實地調研。
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結合新縣實際,制定了《新縣開展“雨露計劃”實施方式改革試點工作方案》,明確了試點工作目標、基本原則、試點補助對象及標準、方法步驟、保障措施等。為科學安排時間,確保補助資金及時發放,并發揮應有效益,采取分段實施、分步進行的方案。具體分為宣傳發動、調查摸底,登記造冊、確定對象,第一學期資金發放,第二學期資金發放等四個階段,縣扶貧部門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調查回訪,確保資金發放到位。
強化監督 公平公正
在“雨露計劃”工作開展過程中,新縣扶貧辦按照“戶申請、校證明、鄉審核、村公示、縣復核、一卡通”的操作程序嚴格執行。貧困戶提出申請,行政村及所在學校進行審核,報送縣扶貧辦備案。縣扶貧部門對照補助條件進行認真復核,重點確認申請家庭是否為“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試點工作建檔立卡貧困農戶、申請人的學籍是否屬實,且是否為職業、技能、技術性質的學校。
在組織申報時,工作人員親自入戶調查,了解具體情況,采集信息真實可靠;“詳實”,即要求填表人員嚴格按照規定內容進行采集、登記所有信息,避免缺項、錯項、漏項;“規范”,即要求在登記時,必須注明每個項目的填寫方式、邏輯關系和采用依據,在確認補助對象時,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堅持“四不準、三調查”。“四不準”,即不準暗箱操作,務必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不準親朋好友優先,務必公開透明;不準平均分配,務必保證重點;不準應付了事,務必照章辦事。“三調查”,即對有分歧的進行調查,對有疑問的進行調查,對有舉報的進行調查;三是保證資金安全。資金撥付過程中,縣、鄉、村三級不接觸現金,直補到戶。
2014年新縣“雨露計劃”工作已完成培訓3671人,其中技能培訓1271人(涉外勞務學院勞動力轉移培訓360人,三個月涉外勞務學院培訓311人,千斤職業高中三個月培訓120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20人,農廣校實用技術培訓360人),“雨露計劃”試點培訓2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