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紅
延安是革命老區,也是一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十二五”以來,延安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陜西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和中央、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率先實現貧困人口脫貧的政策機遇,圍繞“兩不愁、四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醫療、養老有保障)的總體要求,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扶貧方略和開發式扶貧方針,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辦法,加大市縣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同步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工作,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延安市扶貧開發任務仍然十分艱巨,截至2014年底,全市還有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個省級貧困片區縣,991個貧困村,20.52萬貧困人口,加之受2013年百年不遇強降雨特大自然災害,還有19.1萬戶、66.86萬人正在進行扶貧避災移民搬遷。這些貧困人口以老、病、傷、殘、智力低下者居多,自身發展能力嚴重不足,貧困村和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白于山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和洛河峽谷三個最為貧困的地帶,基礎設施差、公共服務薄弱、產業發展滯后、貧困程度深、扶貧難度大,成為最難啃的“硬骨頭”。
今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延安視察,訪貧問苦,慰問群眾,并主持召開了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對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加快發展作出重要指示,使老區人民倍感親切,倍受鼓舞,倍增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老區和老區人民為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我們要永遠珍惜、永遠銘記。我們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加快老區發展步伐,做好老區扶貧開發工作,讓老區農村貧困人口盡快脫貧致富,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靠艱苦奮斗來創造。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把老區發展和老區人民生活改善時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實干,貫徹精準扶貧要求,做到目標明確、任務明確、責任明確、舉措明確,把錢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發揮拔窮根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刻闡述了做好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工作的重要性,科學分析了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有利條件,明確提出了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對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的深厚感情,體現了黨的宗旨意識和歷史擔當,為我們基層各級黨委、政府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同時也給老區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增添了巨大動力。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加快老區發展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延安要在全國革命老區中率先實現脫貧目標的要求,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工作主線,采取超常規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重點抓好“六大扶貧”舉措、“十項重點工作”,建立健全“五大工作機制”,全力打好扶貧攻堅這場硬仗,努力開創延安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確保延安2017年在全國革命老區中率先消除絕對貧困,2020年與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會。
“六大扶貧”舉措
一是搬遷扶貧。以城鄉統籌發展為引領,堅持70%以上搬遷群眾向市區、縣城、重點鎮和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安置,其他搬遷群眾結合美麗鄉村、產業園區、傳統文化村落保護建設等實際,按照統一規劃、就近或就地集中安置的原則,全力推進“一體六配套”(一體:房屋主體,六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開發、能力建設、生態環境、后續管理)建設,2015年至2018年實施搬遷19.1萬戶、66.86萬人,徹底改善偏遠山區和地質災害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留得住、有活干、能致富”。
二是產業扶貧。充分利用扶貧龍頭企業、互助合作社、各類涉農企業等載體,充分發揮扶持農村貧困人口專項資金、產業化扶貧項目資金、小額扶貧貼息貸款、扶貧互助資金等項目資金的作用,不斷創新管理機制和扶持模式,為每個扶貧避災移民搬遷安置點配套建設產業園區,保證搬遷貧困戶至少有一人在園區就業;對未搬遷的貧困村依托不同資源優勢,重點幫扶貧困戶發展林果、棚栽、養殖等致富產業,到2017年,確保全市貧困戶每戶都有致富產業。
三是整村推進扶貧。加大貧困村整村推進扶持力度,堅持行業扶貧與專項扶貧相結合,行業部門負責水電路等“到村”問題,專項扶貧解決“到組到戶”問題,全面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確保貧困村實現穩定脫貧。
四是技能扶貧。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和培訓資金,建立由人社部門牽頭、扶貧部門確定對象、職業院校負責培訓、社會各行業協助就業的培訓工作機制,對貧困“兩后生”(初中、高中畢業未升學、未就業的學生)和進城務工貧困勞動力開展3個月到1年的職業技能培訓,確保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帶動一戶。圍繞發展林果、棚栽、養殖等特色產業,由縣鄉負責對貧困戶勞動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確保貧困戶家庭至少有一名勞力掌握1~2門致富實用技術,至少參與一項種植、養殖、設施農業等增收項目。健全完善大中專學生返鄉創業就業優惠政策,積極建立大中專學生創業基地,確保貧困家庭大中專學生創業有渠道、就業有保障。
五是救助兜底扶貧。對因病、因災致貧的貧困戶實現救助全覆蓋,對因自然災害造成無法維持基本生活的貧困人口,及時提供應急救助;對因臨時性、緊迫性、突發性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貧困戶給予臨時救助。對五保、鰥寡孤獨、殘疾等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采取低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和發放殘疾人生活補助等方式,實行政府精準兜底保障。
六是包村聯戶扶貧。繼續開展千名領導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動,扎實做好扶貧工作隊駐村幫扶工作,實現全市991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全覆蓋。選派優秀黨員干部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建立干部結對包扶貧困戶工作機制,一包三年不變,不脫貧、不脫鉤。做到村村有工作隊,戶戶有包扶人,每年簽訂包扶目標責任書,確保貧困村、貧困戶如期脫貧。加強宣傳,引導、組織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扶貧開發,營造全社會關注扶貧、支持扶貧、參與扶貧的濃厚氛圍。
十項重點工作
圍繞全市991個貧困村,夯實行業部門工作責任,全力抓好村級道路暢通、飲水安全、電力保障、鄉村旅游、教育扶貧、衛生計生扶貧、文化建設、貧困村信息化建設、基本農田建設和生態建設等十項工作,切實增強貧困村發展基礎,促進貧困村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全面進步,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五大工作機制
一是建立精準扶貧工作領導機制。堅持市負總責、縣抓落實、幫扶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建立資金、任務、權利、責任四到縣落實機制,建立市、縣、鄉、村精準扶貧工作四級組織管理體系,建立精準扶貧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作用,強力推動精準扶貧工作順利實施。
二是建立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建立財政扶貧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市縣區優先保證扶貧開發工作資金需求,并確保每年增長幅度不低于20%。引導社會資本、加大金融扶貧力度,整合各類項目資金,打破行業界限,集中財力辦大事,為扶貧開發提供有力資金保障。
三是建立精準扶貧動態機制。加強全市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管理,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精準管理到村、到戶、到人,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薄、縣有檔,以縣為單位實現扶貧對象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確保扶貧信息真實、可靠、管用。
四是建立行業部門聯動扶貧機制。建立精準扶貧聯席會議制度,統一發改、財政、交通、水利等行業部門思想認識,以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強項目資金整合捆綁使用,形成聯動扶貧工作機制,加大扶貧開發工作支持力度,保證“十項重點工作”有序開展。
五是建立扶貧工作督查考核機制。簽訂目標責任書,層層夯實工作責任,制定專門考核辦法,將扶貧開發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提高考核分值,實行考核“一票否決”制,建立以扶貧開發成效考核為導向的用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