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潤福
進入三年級后,除數是兩位整數的除法成了學生學習的攔路虎,有的學生要不是把商的位置寫錯,就是把商算錯,還有的甚至把數捅錯,更不用說商錯和乘錯了。如果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做到五個“一次”,即“商一次、乘一次、減一次、比一次、捅一次”就能夠掌握好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上述的種種問題我們就可以做到迎刃而解了。那么,如何做到五個“一次”呢?
首先做到“商一次”,即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先用除數去除被除數的前兩位數,如果被除數前兩位數比除數大,就在前兩位中左起第二位頭上試商,因為第一位不夠商1,例如:345÷15前一位3÷15不夠商1,就試除被除數的前兩位34,因此,商在“4”的頭上;如果被除數前兩位數比除數小,要試除前三位數,例如:345÷48商在左起第三位即“5”的頭上,以此類推。在試商的時候,為了很快確定商的范圍,就必須熟練掌握除法估算,先把除數估算成與它最接近的整十數來試商,如345÷48把48看成50,再把345看成350,350里有7個50,所以先試商7。商7后怎么辦呢?就用試商的數和除數相乘,即“乘一次”。
“乘一次”,即用試商的數和除數相乘,簡稱乘一次,如,教學345÷15時,前兩位34除以15試商2,就用試商的2和15相乘得30,又如,在計算345÷48時,先試商7,再用7和48乘得336。然后“減一次”。
所謂“減一次”,就是用被減數相應數位上的數減去試商的數與除數相乘得到的積,例如,在345÷15中,用34-30=4,在345÷48中用345-336=9。減完后怎么辦呢?那就是“比一次”。
“比一次”,比什么?和什么比呢?可能你會問,其實是比余下的數,看有沒有除數大,如果余數比除數大,說明商小了,還要補商或重新改大一點的商,如,在345÷15算式中假如用34除以15商1余數是19,因為19比除數15大,說明19里面至少還有一個15,所以正確的商應該不是1,至少是2及以上的數,因此,才有每次除后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的計算法則。
所謂“捅一次”就是把被除數的下一位數捅下來和余數組成新的兩位數或三位數,然后再除,比如,在計算345÷15時第一次試商2余數是4,4比除數15小,就把被除數的下一位5捅下來和4組成新的兩位數45,再用45除以15恰好商3,即345÷15=23。
總之,在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教學中,如果以上幾個步驟能連貫運用,既讓學生體驗到了一種學習的樂趣、計算的樂趣,又減少了學生計算的錯誤,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這種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帶給我們師生無限的樂趣與學習的熱情。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