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揚
一、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難教、學生怕寫的原因
小學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可就是偏偏走不出這么一個怪圈:老師難教、學生怕寫,這是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不爭的事實。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作為在小學教學第一線工作多年的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客觀方面
(1)環境因素
眾多農村學生很少有機會外出旅游,甚至沒有到過縣城,從小到大見到的都是自己周圍的這些事物,眼界狹窄。畢竟還是缺乏一番指導,常言道,美是處處存在的,唯獨缺乏的是善于發現的眼睛。
(2)家庭因素
整體來說,農村家長文化程度還不高,或是忙于生活,他們根本無暇指導孩子的作文。或是簡單地認為孩子的教學是老師的事,家長交了錢就行了。常見的是給孩子買幾本作文書,讓他們自娛其樂;而有的則說:“自己的幾本書都讀不好,哪有工夫讀課外書?”
(3)學生個體因素
好學的能盡其所能地品讀收集到的文章,不夠好學的就一味地玩。有些新的詞匯在城鎮學生中已普及,但農村孩子還未聽說過。
2.主觀方面
(1)教師注重作文的思想性,忽略學生的個體思維
以往的作文教學,教師總是過高地看重作文內容的思想性。當然,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有意義的好人好事自然可以引導學生去寫,但是學生往往苦于沒有過多這方面的生活體驗,沒有那么多的生活題材可以挖掘。如,教學《我的媽媽》時,如果不加指導,悉心尋找素材,學生的作文中大半會是千篇一律,不外乎自己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里突然生病了,媽媽背著“我”到醫院,“我”靠在媽媽的背上,淚眼蒙眬,第二天早上看到的肯定是媽媽那“充滿血絲的雙眼”,也許是真實的,但見多也不怪了!如此的作文怎能令人感動?
(2)教師重視技能教學,忽視素材搜集的指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如果不給學生定下作文題目,學生就會歡呼雀躍,但往往過于隨意,東拉西扯,不知所云;如果是命題作文了,學生卻是冥思苦想,隨之一臉的失望與茫然。教師總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用在指導學生怎樣寫上,然后布置一篇篇練習,讓學生寫。自己認為學生應該會寫了,可學生面對作文,還是為“寫什么”而傷腦筋,不知不覺中對作文產生了一種懼怕心理。無奈之下,因頭腦空空,只能求助于那些《作文選》,按要求改頭換面,抄抄寫寫。
二、提高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效率的方法
1.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
(1)主觀激勵
學生作文興趣的激發離不開老師的贊許和鼓勵的評語。如果每次的評語都是老一套:“條理清楚,語句通順”,對于學生而言,則一點收獲也沒有。即使學生作文不一定很好,我們也可以針對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給予表揚和肯定。
(2)樣板激勵
每個班級里都有一些優秀的學生,教師應該重視這些領頭羊的作用。筆者所在的學校會舉行階段性的讀寫能力競賽,從中發現各班的優秀學生,會給予一定的激勵,學生興趣盎然,作文興趣高漲,促進了學生整體作文水平的提高。
(3)成果機制
筆者所在的學校在每個學期結束時,都要編輯一批優秀習作,結冊成《青蘋果樂園》專刊,并適時向上級推薦一些優秀習作……
2.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新課標語文在低年級教科書安排上很注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而在農村,學生大都不習慣說普通話,除了上課,他們都用方言交流,這也是他們口頭表達能力發展的絆腳石。為了幫助農村孩子克服方言的影響,使語言規范化,“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在課堂上用普通話講課,學生也用普通話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普通話變得流利了,作文中的語句也通順多了,實現了以說促寫的目的。
3.增加學生平時的積累
(1)多讀,注重情感積累
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書籍能快速而直接地讓我們接觸到人類文化的精華部分。書讀多了,感悟就會深,情感就會得到陶冶,作文素材就會得到積淀,加上多讀、多寫,以讀促寫,持之以恒,寫出好作文也是水到渠成。
(2)拓寬渠道,積累素材
大自然是個大課堂,社會是本無字之書,為此,我們應多組織學生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理論聯系實際,豐富學生生活。
4.要在作文批改上實現突破
批改學生的作文,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方法,這里,筆者有個較深刻的體會就是不定期輪換學生對學生習作進行互批。要求學生不能將他人習作批得一無是處,體無完膚,這樣只能增強部分習作學困生對習作的恐懼感。在日常教學中,甚至發現學生的評語不比作文寫得差:“你的作文結尾讓我出乎意料,還沒出國就已經從國外回來了。”“你的作文真值得讓我學習,要是能把其中的錯別字改掉,你將是我的偶像!”善意的批評,不僅僅是批評別人啊!
以上僅就個人教學所感而談。“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路子,而且我們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之路會越走越寬!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