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軍
摘 要:目前的小學品德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常識和日常行為規范為主,這對我國未來的建設者也具有重大的提升作用,所以,小學品德教育需要結合傳統的文化和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優秀的傳統傳承發揚下去,在小學品德教育中,教育的實效性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學品德教育也要不斷地改進,所以,談了教育敘事在小學品德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教育敘事;小學品德課;價值
一、應用研究教育敘事的含義
教育敘事從字面上來看其實就是向學生們講解與教育有關的故事,教育敘事其實是通過文學領域演變而來的,它的本質其實就是通過講述教育故事來使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深刻內涵。但是教育敘事并不是單純的講故事,而是通過故事來表達一種現象和問題。在進行教育敘事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將生活中的教學經驗逐步地滲透給學生,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改進教學模式,引起教學反思,這樣既對學生有利,也對教師有利。
二、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教育敘事的內容
1.生活內容
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教師平時應該善于觀察生活,關注生活,及時發現生活中的微小之處,使課堂能夠回歸生活,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體驗來引發學生的共鳴,還要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道德教育等。比如,在《按時上學》這一課的內容講解中,教師可以借助教材拋出問題:“大家每天按時上學了嗎”“我們為什么要按時上學”“按時上學有必要嗎”“如何克服按時上學遇到的困難”等,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明白上學的重要性,學生在上課之前還會進行反思,了解教學的目的。其中,學生的認知過程是重點內容,現實生活中的一系列沖突、矛盾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思想。教師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不能只滿足于知識的講授,還要不斷地探索學習方法,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將學生的思想引到生活中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鄉土生活
鄉土生活也是一項基本的教育內容,很多歷史資源豐富的地區,人才輩出,當地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加大鄉土思想品德教材的不斷拓展,向學生進行具體的知識教育和思想的滲透。這種教學方法和內容不但符合目前的教學改革,還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還可以激發學生與老師的共鳴,使課堂變得更加活躍。
3.時政敘事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了解一定的時事政治,這樣有利于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經常閱讀政治方面的書,對國家的大政方針都有所了解,教師也要對國家的大政方針有所了解,這樣才能對知識點進行深度的講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教育敘事的價值
1.增加課堂活力,促進教學創新
教育敘事是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重要方法和途徑,它不僅能夠實現教育內容的講述,還能夠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它可以將教師與學生更好地連接起來。教育敘事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著很大的區別,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單純地向學生灌輸思想品德知識,方式與方法十分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敘事教育的方法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所以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教師能夠通過提問等方式來構造合理的知識結構,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感受。
2.拉近師生距離,構建和諧課堂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教師總是給人以很難親近的感覺,因為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坐在下面聽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只是單純地在下面聽講,做好課堂筆記,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這樣不利于師生之間關系的融洽。教育敘事模式的采用,可以很好地將這一問題有效地解決,教師在教育敘事的時候通常會用親切的語氣來講解生活中的事情,這樣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教師還能夠根據學生的感受來制訂教學計劃。也可以說,如果教師教育敘事的過程中方法運用合理,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提高課堂效率。
3.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個性
教育敘事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到親切,還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不論什么教學內容,教師都要記住,這樣就會導致學生的教學地位變得十分被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都得不到發揮和尊重,學生的需求也會被忽視,個性發展根本無從談起,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引入教育敘事,能夠大大改善這種局面,因為在教育敘事的課程體系要求之下,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學生多樣化的個性,教師要根據學生差異化的個性來選擇教學方法。同樣,教師也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展現自我,而不能一味地否定自己,這樣學生在學習上才能夠主動積極地思考問題,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滿足。
參考文獻:
[1]王洪玲.對“教育敘事”“教育敘事研究”“教育敘事研究的研究”概念的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6(08).
[2]郭曉紅,關海霞,徐洪政.案例教學法本質內涵及特征分析[J].哈爾濱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4).
[3]任建霞.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法的三個誤用[J].學理論,2010(16).
[4]關海霞,張弘強,張國忠.案例教學法的要旨分析[J].時代人物,2008(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