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菊英
新課程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法更能創設師生互動的學習氛圍,更有利于實現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主動發展和創新發展的和諧統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個人看法。
一、故事情景開課激趣,使之樂學
教師在深鉆教材的基礎上,在教學關鍵處,采用學生易感興趣的形式,如講故事、講與教學有關的傳說、寓言等情境,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樂學、要學”的內驅動力,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用課件出示一個漂亮的蛋糕,把它平均切成三塊,請問:一塊怎樣表示?(揭示:幾分之一)小明吃掉一塊后,還剩的部分怎么表示?(揭示:幾分之幾)吃掉的部分與還剩的部分誰多?(揭示:比較分數的大小)多多少?(揭示: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二、教師組織討論、交流,恰當點撥,使之會學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個性張揚,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小組合作交流的空間,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得到更多自主發揮的機會。但缺乏教師組織引導的活動是盲目的、低效的,因此在學生小組合作時,教師要定位好自己組織與引導者的地位,確保小組合作的實效性。一般來說,學生的小組合作分為以下三步進行:活動前,教師要出示合作任務及要求;活動中,教師要深入其中,及時點撥引導;活動后,要組織全體學生回報、展示、交流,并引導學生評價、歸納,總結要點。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既能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又能獲得必要的活動經驗和學習方法,還促進了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
三、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要落到實處,使之易學
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過渡為抽象邏輯思維的特點。在小學數學新教材中,安排有許多學生動手操作活動,如,通過“圈一圈”點子圖理解“12×14”的算理;“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認識“對稱軸”與“軸對稱圖形”的;又如“擺一擺”“算一算”“想一想”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的,諸如此類的教材內容滲透于各個年級,其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將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具體化,逐步體會感悟,這樣既降低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又促進了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切不可以自己的演示或媒體呈現代替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而是要盡可能讓學生多動手,讓他們在操作活動中,領會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真正自我內化,靈活應用的目的。
四、動口說說身邊的數學,使之要學
數學知識來源生活,回歸于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切實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有生活,并從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如:“認識幾分之幾”一課新知識結束中,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的分數。學生紛紛發言:我家有三口人,我是我家人數的三分之一;我們班有46人,我和同桌是全班人數的四十六分之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深切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勵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產生要學的欲望。
五、談收獲述日記,拓寬數學視野,使之想學
一堂成功的課,不但有良好的開始,更要有比較圓滿的結尾。或談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或結合本節課知識談生活中的數學日記,這樣的結尾既是知識的梳理,重難點的強調,又能達到回顧知識,梳理學習過程,掌握必要的學法,還可以讓知識向課外有所延伸,將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