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喜
三代軍工科技工作者薪火相傳
晉西工業集團,從最早的兵工廠創建,到工廠制、公司制沿革再到集團化企業運作,從最早只能從事槍械維修的簡單工作到現在能承擔國家層面兵器、鐵路裝備重點產品設計研發生產,在走過的60多年發展歷程中,是“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兵工精神將兵工干部職工凝聚在一起,與黨和國家一起同甘苦、共命運,是幾代科技工作者櫛風沐雨,上下求索,以“科技強企”的不懈追求打拼出了新天地!
獻身國防事業五十年的“老黃牛”—馬懷軍,研究員級高工,中國兵器原首席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作為老一輩科技工作者,從風華正茂的青年到兩鬢斑白的老年,矢志不渝獻身國防科研50載,多次擔任新型號產品項目研制負責人,并帶出了一支卓越的科研團隊,在我國武器裝備研制領域創下了聞名遐爾的業績。在鮮花、掌聲和成功的榮譽背后,曾經有過多少熱淚的心酸和親情的內疚。老母與世長辭,歷時數年智慧和辛勞、拿著數封加急電報的他,眼含熱淚佇立在羈旅他鄉的試驗場上;小女完婚時,他卻不得不在斗室里趕寫設計報告;當別人合家團聚、享受兒孫繞膝之樂時,他卻承受著奔波在外的辛苦;為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頂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曾使得他一度雙眼幾乎失去視覺。科學的探索永遠沒有盡頭,孜孜以求的他從沒有停歇下前行的腳步,他柔情中摯愛與擔當,歷經數年用心血凝聚研制的多個項目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國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曾出席過全國科技獎勵大會。
用智慧和真情追求精彩的科技工作者—李鈺,研究員級高工,中國兵器科技帶頭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在軍品科研崗位工作近30年的他,作為項目總設計師,參加或主持完成了多項科研產品設計定型或技術鑒定,組織對某型號系列產品三次改型,實現了產品三次跨越。在這其中,因工作的特殊性,他一年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奔波在試驗現場,面對在外生活條件的艱苦、嚴寒酷暑的天氣和產品試驗的風險,他勇于擔當、吃苦耐勞,樂此不彼,完成了一個個項目研發及相關試驗,被中國科協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走出國門為國爭光的技能帶頭人—梁利軍,新生代科技工作者,晉西集團技能帶頭人。2013年,中美數控機床技能大賽在美國費城舉行,梁利軍和其他5名隊員代表兵器集團參賽并獲得團體銀獎,這是公司技能人才在國際大賽中首次亮相并取得的驕人成績。他在平時的工作中勤學苦練,對每一項技能的掌握,他都要給自己定很高的標準,付出比別人多倍的努力。數控編程設計、改進工裝卡具、選擇合適刀具、調整切削參數、工藝改進優化,他做的樣樣認真、得心應手。扎實的技術根底使梁利軍成長很快,曾多次參加兵器集團、山西省技能大賽取得可喜成績。“拼搏的人生才更有價值”,梁利軍的青春在崗位綻放光彩。
科技興企人才先行
集聚人才推動發展
暢通職業化發展通道,搭建科技人才成長階梯。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科技工作者是主要依靠力量。集團大力推進“2213”人才工程和“青年英才”培育工程的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打造“科技、技能骨干—集團級科技、技能帶頭人—兵器集團級科技、技能帶頭人—兵器首席專家”四級職業發展崗位序列,并從政治待遇、物質待遇和事業平臺等方面予以保障。《員工職業發展通道管理辦法》、《集團級科技帶頭人、關鍵技能帶頭人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引導和激勵科技人才安心于科技崗位、成就于創新事業。目前,該企業已形成3名外聘院士,1名中國兵器首席專家,20名兵器集團級科技、技能帶頭人,160多名單位級科技、技能帶頭人,4000多名成員單位科技技能骨干構成的骨干力量,建立起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層級結構清晰、專業結構配套的人才隊伍,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建立科學合理、激情進取的長效激勵機制。在集團科技人才是最“吃香”的。集團培育科技工作者關心企業、奉獻企業,企業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辦好事的“雙關心”機制,實行科技人員薪酬分配的多結構體系,在住房、進修、外出考察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對兵器首席專家,兵器及公司兩級科技、技能帶頭人,科技骨干人才實行專項津貼并享受相應級別待遇。公司每兩年進行科技進步獎立項和評審,對科研技術攻關做出貢獻的科技人才或成果顯著的項目團隊實施特別獎勵。借助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太原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平臺,建立起了一支在國家層面有影響力、高效率的科研開發創新團隊,保障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工藝裝備水平始終處于同行業高端水平。集團榮獲黨和國家授予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重大貢獻獎”、“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特殊貢獻獎”、“中央企業先進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殊榮。
堅持科協服務宗旨
推進企業科技創新
晉西工業集團科協緊緊圍繞“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結構調整、夯實基礎管理”主線,堅持“三服務一加強”定位,以“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為載體,努力把科協組織的智力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把聯系科技工作者的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科技創新的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
科協組織“搭臺”創造條件,科技工作者“唱戲”展示才智。公司科協以“效能科協”為理念,發揮融入中心的“粘合劑”作用、群眾性創新創效的“催化劑”作用和促進科技進步的“推進劑”作用,在“協”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下功夫,推動“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的開展,突出對企業發展的貢獻度。集團科協堅持創新活動、專利申報和科技成果“三位一體”模式集成,修訂《“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表彰獎勵辦法》、《科技成果管理辦法》、《科學技術進步獎獎勵辦法及實施細則》、《專利管理辦法》等多項制度或辦法,靠制度保障、靠機制規范科協工作,激發了科技人員的創造熱情和創新活力。組織開展以比專業水平技能、比員工科學素質、比創新思路、比合理化建議、比技術專利、比科技成果轉化等為主要內容的“科技工作者創新行動”競賽,推動著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扎實開展。
“講理想”顯風采,“比貢獻”有成效。科研開發、技術創新貼近實際,科技工作者用“對接一項需求、確立一個項目,破解一道難題、助推一次實踐、展示一次成果”投身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實踐,立足解決問題并體現價值創造,追求創新創效的最優化和最大化,推動著一次次創新實踐活動。近五年間,完成791項科技成果收集及303項科技進步獎評審工作,多人多項成果獲得兵器工業集團、國防科工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進步獎,專利申報及授權近年以15﹪遞增創新高,實現經濟效益達3.5億元。集團科協多次獲得省、市先進企業科協,“講理想、比貢獻”競賽先進組織單位,全國“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責編/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