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亮河北省遵化市黨峪鎮中學
中學地理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環境意識
吳海亮
河北省遵化市黨峪鎮中學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是貫徹這一基本國策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許多學校沒有單獨開設環境保護課程,利用地理課向學生滲透環境知識,進行環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現實的效應。因此,提高中學生的環保意識,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負的使命,身為一位地理教師,更應注重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環境意識。
地理教學;環境教育;地理環境;環境意識
工業革命后,生產和生活的日益機械化、自動化,人類漸漸向現代化的邁進,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精神和物質生活上的極大改善,但我們應該看到,同時人類也開始對自然環境進行盲目開發,人類對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斷沙漠化,嚴重的水土流失,礦產資源的日益枯竭和觸日驚心的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據統計,全世界每年被水沖刷流失的肥沃土壤達250億噸,被沙漠所吞沒的土地約有600萬公頃;全世界現有40多個國家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目前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速度消失等等),這些問題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敲響了警鐘。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不僅使現時的人類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孫后代。面對上述問題,袖手旁觀或因噎廢食都是不可取的,做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道德意識、態度和價值觀,使他們形成新的行為模式。通過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有了環境意識,人們才會負責任地利用自然資源并避免威脅生存基礎。對學生進行環保和環境意識的教育還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和同情這些待解決的問題,應該向學生指出,為了保護生存空間,個人發展的要求應該和人類共同的利益相協調。
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地理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項是環境意識的教育,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環境是人類賴于生存的空間,組成環境各要素的發生、發展變化,以及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是地理學要研究的內容。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人口、城市化、物種滅絕、森林濫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資源緊缺……,都有很強的地理性質。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與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環境意識的教育內容也在不斷的擴展和變化,尤其我國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后,環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把有關自然與人文的基礎知識教給學生,培養學生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高度關切,了解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對保護環境具有高度的危機感、責任感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等等這些任務理所當然落在我們地理教師身上。那么,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呢?
1.利用“第一課堂”,傳授環境知識,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
“第一課堂”開展環境滲透教育,應遵循以現行教學大綱為“綱”,以現行學科課本為“本”的原則。凡屬直接講授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應結合教材講深,講透;凡屬不是直接講授環保知識,但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內容,應結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補充、引伸和擴展。凡屬表面上與環境保護無關,但確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內容,應通過適當的方式揭示這種內在的聯系,使學生自然聯想到環境保護問題.
2.利用“第二課堂”豐富課外活動,強化環境意識。
課堂教學主要以傳授知識為主,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必須與學生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以鼓勵和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責任感,使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采用適合學生特點,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層次的環境教育,可促進學生樹立牢固的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結論:我國的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日益嚴重,為了謀求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改變過去那種黃色的農業文明和黑色的工業文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和發展的方式,讓我們的國民特別是年青一代認識到文明對自然的依賴和自然對文明約束是人類無法擺脫的,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從小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那么與環保知識緊密相關的地理學課教學中就必須注重提高學生環境意識,滲透環境教育。
[1]王存志.在中小學進行環保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1999(9).
[2]王愛勤.地理教育中環境教育的錯位與整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