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瑞 徐宏燕
(皖西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5月20日04 時24 分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北緯31.7 度,東經116.6 度)發生3.3 級地震,震源深度9 千米。這次地震對于學校影響很大,震感明顯。學生都在慌忙中逃出宿舍,雖然這次地震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還是暴露了很多問題,沒有一個具體的防震避災及安全疏散方案是不行地,我們必須按照實際情況去制定一個有效的防震避災安全疏散方案。
1.1 國外研究發展現狀:日本非常注重學校的安全性、實用性及避難功能,處處體現生命高于一切,設計以人為本。日本對建筑物的防震措施和防震技術一直都很重視,每一個建筑物都要達到國家規定的防震標準才可以開工建設。日本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多種方式進行抗震防災技術合作與交流,有效的提高了校園防災性設計及建筑水平,成為世界上學校防災性建設開展較早、發展也較為完善的國家之一。
1.2 國內研究發展現狀。在“5.12 汶川大地震”中,學校受災情況十分嚴重。首先原因是這次地震的強度遠遠超過了當地的抗震設防強度,其次,學校沒有進行防震避難的宣傳教育,在校園規劃設計中,也沒有將防災避難功能考慮進去。創造了全校兩千多名師生沒有一人傷亡的奇跡的綿陽桑棗中學,其原因一是對教學樓進行了加固,其二是在平時經常進行安全疏散演習,其三便是桑棗中學是設置了應急避難場所的復合功能校園。這是因為平時的避難宣傳教育及避難場所的設置,在震災來臨時,師生們才能快速而有序的疏散。
對于地震問題,不僅僅是房屋本身結構和地震等級問題,更多在于地震發生時我們自己的處理方式。必須有一個完善的防震避災安全疏散方案。這樣可以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將損失減到最少,保證人員安全。
針對當前我國防災減災規劃學的發展現狀,補充校園防災性規劃研究的空白和不足部分,建立校園空間整體的防災體系,擴大校園本身的功能。由于建筑本身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建筑可能達不到設計時候的抗震等級,我們對現有建筑實際情況進行測算,對結構進行分析,模擬地震時候破壞情況,對安全區域等級進行劃分,尋找避難場所。幫助并提供給學校一份可行疏散方案,讓同學們對教學樓疏散問題有一個充分認識,選擇一個較好的路線上下課,避免發生擁擠。在地震發生時候的疏散問題建立在平時安全疏散的基礎上,可以更加有效及時的疏散。最后總結歸納出高校校園的防災規劃設計策略,將大學校園納入整個城市防災避難空間體系中,為今后的在建和規劃中的校園建設提供數據依據和實踐指導,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第一,(1)對各教學樓的伸縮縫、沉降縫和防震縫這些變形縫進行測量,檢驗是否符合抗震設計規范和抗震鑒定標準的相關規定。(2)建筑體型設計(平面形狀和主體的空間形狀的設計)、建筑平面布局設計等是否合理。
第二,對各教學樓進行實地考察,分析總結各教學樓的建筑結構形式建立模型或軟件處理等方法將各教學樓的立體結構呈現出來。
第三,結合各教學樓的建立的模型,總結各教室內的安全區域,方便人員躲避的區域(比如哪些區域容易形成安全三角空間)。
第四,(1)統計教學樓的各個疏散通道及教學樓滿員時的總人數。(2)模擬地震發生,進行防震演習和軟件演示,通過現場實踐和相關計算,制定出詳細的最佳疏散路線。
第五,(1)對校內學生、校內學生及校外周邊社區居民,采用問卷調查形式,來了解人們對防震的相關建議,對制定的最佳疏散路線的看法等。(2)通過廣播和宣傳欄等形式,讓人們熟悉最佳疏散路線,使人們對地震有正確的認識及應對心理,消除誤區及恐慌。
1、在研究理論上,運用科學的指導思路,針對特定建筑,制定出符合的方案,突破了傳統的純理論法。2、在研究過程中,根據各教學樓結構特點,建立出具體的建筑模型,運用相關模擬地震的軟件,計算總結出最佳的安全疏散路線,然后通過問卷調查形式,收取寶貴的意見,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3、在研究結論上,針對皖西學院進行具體的防震避災規劃設計方案,為高校校園的防災性規劃設計了一定的依據和基礎,對于已建成或未建的校園在防災性規劃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怎樣判定皖西學院各教學樓結構是什么特點?怎樣計算出各個教室的安全三角空間?對于每層教學樓各個教室人員如何疏散最快捷?怎樣具體實施安全疏散路線?2、如何把安全疏散路線推廣到人人皆知,熟悉安全路線,并收集對安全疏散路線的寶貴意見?如何安全高效的開展模擬地震安全疏散演習?
1、設計完成得到以皖西學院為例的《防震避災和人員安全疏散報告》,得到的研究報告、結項報告等附件將在相關網站和期刊上發布。2、通過實踐總結,對校園防震避災和安全疏散方案設計、安全出口方面提出建議。3、可以在學校內開展預期的防震避災演習,增強師生們的安全防范意識,熟悉了逃生的流程,確保在出現危險的時候,最大限度的保障師生們的安全。
[1]李清泉,李秋萍,方志祥.一種基于時空擁擠度的應急疏散路徑優化方法[J].測繪學報.2011 (04)
[2]陳岳明,蕭德云.基于動態交通分配的路網應急疏散模型[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