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作火
(中鐵隧道集團四處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0)
城市在不斷繁榮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將地鐵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軌道交通項目具有運行完穩定性高、安全性高和速度快等特點,并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許多二、三線城市也開始修建地鐵項目,從而帶動城市發展步伐。但地鐵施工過程中也具有較高的風險性,因此加強地鐵施工項目的風險管理,是地鐵施工項目中最為重要的責任和義務。我國地鐵發展歷史較短,地鐵修建技術并不完全成熟,而加強風險管理,主要是在必存風險的項目中通過識別、分析和評價,制定相應的風險預防措施,并對風險事件造成的后果進行妥善處理。充分加強分先預測,需要將風險分計劃,從而強化管理秩序,在實際情況中,由于風險發生具有較強的隨機性,因此風險預測并不容易,發生的時間和級別都具有不確定性,因此風險管理工作必須要考慮全面,將可預見的風險安排應急對策,并根據風險的性質、責任方和形成根源等方面進行劃分,對風險進行有效識別,從而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
地鐵施工項目的建設通常位于擁擠的城市主干道,施工難度較大,加上項目風險的存在,使得地鐵施工項目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對象,因此加強地鐵施工項目風險管理能夠對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工作,并付諸地鐵施工過程中進行正確的決策,促進地鐵施工按照正確目標前進,加強風險管理也能保障地鐵施工質量的可靠性,保證地鐵施工項目的有序進行,最大程度降低地鐵施工項目風險造成的危害,并在風險發生的第一時間,及時進行解決措施,從而保障地鐵施工項目的安全性。
地鐵工程施工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地鐵施工過程方面、盾構段施工方面、工程設計方面和人員方面,在地鐵施工過程中實施車站或暗挖工序時,若是施工處理出現問題,很容易產生地鐵施工項目風險,而盾構段施工過程中主要由于不良地質、涌水、地下障礙物和承壓水等,以及進出工作井引起的塔防,導致洞口密封并出現漏水現象,盾構段在推進操作的過程中,開挖或推進控制方式出現錯誤,土壓力的處理出現失誤,盾構機械無法正常使用。在工程設計方面,主要是車站、區間線路和暗挖結構設計出現失誤帶來的風險,人員方面主要包括管理人員、設計人員、施工人員的能力低或指揮錯誤導致的工程風險。
(1)缺乏實效性
地鐵施工項目作為重要的工程項目位于擁擠主干道,具有較大的施工難度,加上較高風險的共存,使得地鐵施工項目風險管理更為重要,并能發揮出關鍵作用。而地鐵施工也與一般工程施工具有較大的區別性,施工難度非常大,這也造成了地鐵施工項目風險管理解決能力要求相對提高,并提升了風險解決難度,在地鐵施工過程中由于風險發生的不確定性,雖然具有應急解決方案,但大多數方案過于表面化,并不能起到充分的實際作用,地鐵施工項目風險管理缺乏實效性,解決方案無法真正的處理風險,并對施工項目的質量造成影響。
(2)缺乏完整性
地鐵施工過程中必然存在風險,而施工單位必須加強地鐵施工項目風險管理工作,施工前若是無法充分進行風險預測管理,會對施工項目帶來極大隱患,地誒特施工風險預測方法主要有流程圖法、訪談法、排查表法、故障樹法和因果圖法等,在施工過程中突發的風險若是風險預測工作不充分,無法有效安排風險預測方案,施工單位就無法對突發風險進行及時控制和解決,會對施工進度和質量帶來嚴重影響,甚至造成相應的經濟損失或人員傷亡,而風險預測不足會對整個地鐵施工項目的進度造成影響,并提升了風險預測管理工作不完整帶來的危害程度。
地鐵施工單位應當對風險預測工作加強重視,并強化風險預測工作的完整性,對施工過程中發生的風險進行及時的控制和解決,盡量降低風險造成的危害,并且加強風險預測管理能夠有效防止可能發生的風險,并對施工過程中的隱含風險,制定正確的解決方案和對策,加強施工質量的保障,并且風險預測管理能夠對地鐵施工風險進行全面檢測,降低地鐵施工項目風險發生率,并降低已發生風險的損害程度,保障地鐵施工項目的全面進行。
地鐵施工項目風險管理需要制定具有時效性的風險解決策略,避免風險對施工項目帶來的危害程度,并保證發生風險具有合理解決方案,規避風險、轉移風險并降低風險,避免施工環境反面的不利變化造成損失,特別是在地鐵施工走向國外的情況下,還應當考慮地鐵項目所在國的政治變化,適當進行自留風險,針對東道國政治環境進行合理評估。
在地鐵施工項目風險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借鑒國外隧道工程施工的部分手段,通過招標,使得業主、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組成合作機構,對工程中面對的難點一起解決,并在設計圖紙和施工方案選擇過程中采取積極主動技術措施,降低工程項目的施工風險。并且管線的調查也可以由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組成管線調查小組,做好相應的應急預案和保護方案,對地鐵項目施工過程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風險防控,避免出現風險隱患,并保障地鐵施工項目質量。
[1]王志才.地鐵施工項目風險管理探析[J].中外建筑,2015 (04):125-126.
[2]張厚強.地鐵施工項目風險管理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4 (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