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平
(北華大學,吉林 吉林 132100)
城市社區管理中的居民參與既能鍛煉和提升基層居民的參與能力,又能充分發揮每個居民的才能為社區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我國城市社區管理中的居民參與盡管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根據《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城市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342)。作為現代社區管理社區事務的重要組織機構,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社區居委會,通常很少召開居民代表參加會議,一年中只召開有限的幾次居委會大會,而且在會議中討論的內容也非常簡單,無非是本年度的工作進展情況,下一年度的目標和打算,居民代表們一般都沒什么異議。能夠被邀參加會議的居民代表數量也十分有限,不能真正代表整個社區全體居民的意見和想法。因此,從社區管理中居民參與的廣度來看,是非常有限的。此外,即使能參加居委會會議,居民代表參與社區管理的范圍也往往局限于居委會已經事先選定的議題內,如參與居委會的組織選舉、社區環境整治、愛心捐獻、社區文體活動等一般性社區事務。對于與社區居民整體利益息息相關的重大問題,如社區整體規劃的制定、社區居民實際利益的分配等,一般居民很難有機會參與。可見,從社區管理中居民參與的深度來看,也是非常有限的。
城市社區管理中居民參與不平衡,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職業層面的不平衡。社區居民中的在職者由于工作原因參與社區管理的比較少,而退休者和下崗職工、低保對象等不在職者為改善存在狀況參與社區管理的比較多。二是年齡層面的不平衡。社區居民中參與社區管理的多為老年人和青少年,而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參與的比較少。三是受教育水平層面的不平衡。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分析,社區居民中參與社區管理的多為受教育水平比較低的人,而受教育水平比較高的人往往對參與社區管理事務比較冷漠,參與很少。四是社區類型層面的不平衡。通常情況下,新建成的社區居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比較高,老的社區和家屬區的居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稍差一些,城鄉結合部的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最低。五是經濟發展水平層面的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區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比較多,而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的地區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比較少。正是這諸多層面的發展不平衡,使我國城市社區管理中居民參與水平參差不齊。
目前,我國城市社區管理中居民參與的主要渠道是參與社區居委會等社區組織開展的活動,或者參與社區組織的座談會,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渠道比較單一。多數社區居民得到社區組織邀請才能參與社區事務的管理,沒得到邀請也就無法參與實際的社區事務管理,更無法參與社區具體規章制度的討論與制定了。正是由于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缺少多樣化的渠道,政府和社區管理組織向社區居民提出的要求不能及時得到回應,社區居民的正常利益需求也無法及時得到解決。造成居民參與渠道不暢的原因主要:一是居委會等社區管理組織與社區居民在社區管理中的地位不對等,社區管理組織在社區管理中居于主導地位,擁有決定社區居民能否實際參與社區管理的決定權,而社區居民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沒有參與社區管理的主動權。二是社區事務的管理主要是由社區管理組織召開代表大會或議事會進行的,一般社區居民難有機會實際進入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當中,只能通過一些志愿者組織等參與社區的非政治性事務。因此,即使社區居民有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愿望,也找不到正常順暢的渠道參與社區管理,實際的居民參與效果自然也就不會好。
首先,加強社區教育,培養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自治意識。社區教育“包括社會嬰幼兒教育、社區青少年校外教育、社區職工再就業培訓教育等,同時社區教育還包括對社區居民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主要指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和自治意識的培養和訓練等”(67)。通過社區教育,可以全面提升社區居民的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促進社區居民與社區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助精神,完善社區居民的自我發展能力。其次,開展社區活動,提升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社區活動的開展,要針對不同的社區居民采取不同的參與內容與形式,充分調動不同年齡段的社區居民都能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來,以增強他們對社區產生歸屬感和依賴感,主動積極地參與社區管理。再次,培養社區居民的公民自主意識。針對社區居民的多元化特點,要營造對社區居民同等尊重和重視的社區平等氛圍。社區居民作為社區的主人,應該具有參與社區管理的主動意識和自主意識。因此,要大力提升社區居民的“自理能力”,使其自主意識能夠真正轉化為實際的有效參與行為。
首先,進一步完善社區自治組織。作為最重要的社區自治組織,社區居委會一方面應該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事務的積極性,真正成為社區管理事務的主導者;另一方面要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活動,提升社區居民的整體素質,豐富社區居民的生活需求。“社區組織應該扮演組織者和協調者的角色,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居民的組織化參與,形成社區建設的全力。通過各種手段調動起每個公民的潛能,發揮公民的自主性,為社區建設做出貢獻”(173)。其次,拓寬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渠道。具體做法包括:可以讓社區居委會定期舉行與社區全體居民的見面會;社區居委會還可以通過設立政務公開欄、發放宣傳手冊和開通社區網站等方式拓寬居民意見表達渠道;建立社區自治組織定期走訪制度,增加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機會;還可以建立社區居民論壇,豐富居民參與社區現實問題的形式。再次,完善社區志愿者組織的發展。通過健全社區志愿者的培訓制度、登記制度、激勵制度、管理制度和宣傳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社區志愿者組織對推進社區民主建設和居民參與的積極作用。
盡管我國已經制定了一些社區法律法規,如《社區自治章程》、《居民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居民會議議事規則》等,但還不能滿足社區自治快速發展的需要,急需相應的配套性法律法規盡快出臺。同時,應該更多地讓社區自治組織來制定符合本社區發展的規章制度。“社區的具體基礎性制度包括:社區組織制度、社區公共財政制度、社區資源整合制度、社區利益調整制度、社區保障制度、社區行政制度以及各種社區行規范等”(335)。與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有關方面,應該在聽取社區自治組織和社區居民想法基礎上,由社區自治組織結合社區居民特點,征求社區居民后,制定出符合自己社區特色的發展規劃和相關規章制度。同時,應以明確的法律法規對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程序進行規定,制定出一套詳細、明確、實用的社區居民參與程序,對于社區居民參與的時間、參與的主體及其權利、社區自治組織的義務等,進行制度化規定。
文獻:
[1]黎昕.中國社區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2]單菁菁.社區情感與社區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王敬堯.參與式治理——中國社區建設實證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