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林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李克強總理2015年3月1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談到了人口政策。他說,“去年我們已經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現在正在推進,也正在進行全面的評估。我們會根據評估的結果,也考慮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的情況,權衡利弊,依照法律程序適時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
黨和政府作出的決定,得到了廣大干部和群眾的擁護,認為這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使人口規模和人口結構與之相適應而采取的重要步驟。人口學界和計劃生育工作者,紛紛為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進言獻策。
今年《決策與信息》第二期發表多篇文章,闡述了對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觀點。我看后很受啟發。過去給人的印象是,對在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中存在的問題,“說不得,不敢說”,而這些文章打破了這個戒律,對探索調整完善人口政策,是有益的。本文我談談對這個問題的一點看法。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中的決定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生產本身有兩種,即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人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兩重性。人多也好也壞。人口數量在生產條件能適應的情況下,就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反之,超過了生產條件適應的可能性,就會制約生產力的發展。因此,人自身的生產,要與生活資料生產相適應,隨著生產條件的變化而減少或增加。是生活資料生產決定人自身的生產,而不是人自身的生產決定生活資料生產。這是人口發展的基本規律。
雜志文章說,“大國人口與大國興衰,相輔相成,成敗攸關。”“生育決定勝負,搖籃決定成敗。”“西方世界的崛起與擴張,是與人口膨脹和人口輸出聯系在一起的。”其實,國家的興衰,除了人口多少因素外,還要看政治、經濟、社會的因素。要是人口膨脹和人口輸出,國家就能崛起,舊中國人口不少,為什么沒有崛起,反而受人口少的東洋鬼子欺凌;而今日中國的崛起,難道是人口膨脹和人口輸出的結果嗎?
雜志文章還說,當今世界進入“缺人時代”,各國由“人滿為患”轉變為“人少為患”。“生育力改變世界格局”。人口和生育規律變了,生產力制約生育力的舊規律,就被“生產力擁抱生育力”的新規律所取代。實際不是這樣。什么叫規律,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具有普遍性和重復性。它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們只能認識它、利用它來改造自然、改造人類社會,但不能創造、改變和消滅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什么是計劃生育,為什么要實行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源于人類自身的生產要與生活資料生產相適應這一客觀規律,做到“兩種生產”綜合平衡,實現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兩種生產”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人自身的生產,不管是限制生育,還是放開生育,或是鼓勵生育,都是有條件的,其條件就是要符合人類自身的生產要與生活資料生產相適應這一客觀規律。毛澤東說過,人類對于生產人類自己沒有計劃,“這是無政府主義,無組織無紀律”。我國把計劃生育定為基本國策,把人口生產納入國民經濟計劃,并且寫進憲法,是實現人類自己控制自己的創舉。
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已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這是不是“新中國最大的戰略決策失誤”,實行“中國也是世界史無前例的‘人口自殺’政策”的結果?是功,是過,還是罪,要分辨清楚。毋庸諱言,計劃生育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但這是個調整和完善的問題,而不是徹底放棄的問題。
為了正確地實行計劃生育,必須立法,公民依法生育。遏制“人滿為患”要立法,扭轉“人口萎縮”也要立法。計劃生育不僅要從家庭的生育需要出發,而且要從國家對生育的需要出發,受國家計劃生育法律的約束。兩者要很好結合起來。人口生育的自由是相對的。馬寅初說得好,生孩子是個人的事,也是國家的事,“國家理應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權。”不能認為,國家控制人口生產就是“侵犯人權”。
人權的概念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同一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條件,同一個國家特定的歷史、文化和觀念密切相關。談人權要考慮國情。鄧小平說過:“真正說起來,國權比人權重要得多。”
話又歸結到: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是一定要堅持的,關鍵是它是否因時因地制宜,實行的具體政策是否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的情況。要既符合公民的利益,更要符合國家民族的利益。
對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行總結,要堅持以歷史唯物論作指導。我國開展計劃生育,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相當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的人口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在前一階段,中國的人口太多,只能實行以控制人口為特征的人口政策。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各個階段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量變就會發生質變,事物發展便進入了另一個階段。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人口已由高出生率的量變,向低出生率的質變轉化。現在我國正在調整和完善人口政策,這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
毛澤東說過,“總而言之,人類要自己控制自己,有時候使他能夠增加一點,有時候使他能夠停頓一下,有時候減少一點,波浪式前進,實現有計劃的生育。”馬寅初也說過,要實施明健的人口政策,必須認真進行人口動態統計,在這個基礎上確定人口政策。歷史告訴我們,一切以實際條件為轉移,既不能以今天的情況而否定過去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做法;也不能墨守成規而不謀變革。
當前,我國的人口形勢已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我國的人口發展又走到了一個歷史十字路口。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中國的人口發展也隨之進入新常態。計劃生育需要改革轉型。但是,我國是否已經面臨“亡國滅種”的人口危機,因而要刪除或根本修訂憲法關于推行計劃生育的規定,廢除計劃生育政策體系,撤銷國家計劃生育部門,各級計生部門徹底轉型?對這個問題,應該理性判斷,抓住時機,正確決策。
繼上世紀50年代關于馬寅初《新人口論》的爭鳴以后,現在又面臨一個新的百家爭鳴。毛澤東說過,“百家爭鳴是一種發展科學的方法。”開展計劃生育的爭鳴,有利于更好地實行計劃生育。我們一定能夠學會通過辯論的方法、說理的方法,來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人口科學,全面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百家爭鳴,魂兮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