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 鑫
(沈陽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所謂應激反應,實際上是警覺反應的表現,同時應激反應本身可以分為警覺反應、抵抗、腎上腺肥大、機體耗竭死亡幾個階段。當哺乳動物本身面對應激源時,其機體就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大多數呈現出心率加快,并且身體中的肌肉、脂肪以及肝臟會降解葡萄糖、氨基酸等,最終導致其生長受阻,繁殖與免疫能力均下降。
若想針對哺乳動物生理應激反應進行了解與研究,首先需要清楚什么是應激、應激源以及應激反應。
首先應激,至今為止研究沒有相對明確的定義,只能利用生物學的角度,簡單將其概述為內部環境失衡之后,所產生的一種狀態。其主要針對生物而言,其生存空間的變化使得其原本穩態的生活環境遭遇了顛覆。
而應激源則是將影響生態穩定性,或者說導致內環境失衡的最終根源稱之為應激源。而哺乳動物由于其生理的特點,所以當其面對應激源時,就必然會出現應激反應,其出現應激反應的目的就是消除應激源對自身產生的影響,并且試圖建立起相對穩態的自然環境,重新使得內環境回歸到相對平衡的狀態。
其次,應激反應則是指哺乳動物的神經解剖結構和器官所組成的聯動反應,當哺乳動物本身面對應激源的時候,就會受到大腦的趨勢,從而這種聯動反應被啟動。因此從某種程度來看,哺乳動物本身所產生的應激反應不僅僅依賴于應激源本身,同時還對哺乳動物其最初的生活階段有所影響。面對應激反應,哺乳動物常采取的反應與行為包括逃避或者回避、注意力的適當改變、警覺的不斷增加以及繁衍的相對一致等。這些現象的出現,實際上就是哺乳動物本身在面對應激源時所采取的一些行為改變,以便于趨勢自身更好地適應應激源對自身的影響與刺激。
根據相關調查與研究表明,大多數哺乳動物在面對應激源時,軍徽有不同的應對措施,但將其進行歸類,主要可以分為兩種應激反應形式,其分別為主動反應與保守—退縮反應。第一種在常見的表現中,體現為統領性的攻擊行為;而第二種則表現為停止不動,或者選擇攻擊性較低的行為。通過兩種不同的應激反應,就可以分析出,具有較強攻擊性的個體,很容易受到一些剛性行為與意識的驅使,進而將其逐漸形成一種定型現象。相反攻擊性較弱的哺乳動物個體,在面對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將會更為敏感,其行為以及與環境的適應性之間更加具有彈性與變動性。
此外,為了更為明確的表達哺乳動物面對應激源的反映行為受到環境影響的程度,還可以將主動性的反應定義為自動應對類型,同時將保守—退縮型反應定義為反應應對型。
哺乳動物的生態適應性與其面對應激源所形成的反應是相對而言的,所以個體哺乳動物本身對環境應激源的不同應對類型也不僅僅存在于哺乳動物被馴養或者對哺乳動物進行實驗,再或者在普遍的家畜中存在,因為野生動物本身在環境適應性方面也具有相似的特點。
根據對野生動物的研究發現,反應應對型,即平時選擇保守—退縮型的個體動物更加適應不同變化條件的自然環境,其對于環境的適應性更強,且其自身具有很強的彈性程度。相反那些自動應對類型,即主動型的反應個體則更加適用于穩定的環境。故而在種群密度較高且食物資源相對穩定的情況之下,主動性的哺乳動物生活起來將會更加適應,其可以通過較強的攻擊性行為占領一定的優勢,進而確保自身更加符合該地區的實際情況。而反應應對型即保守—退縮型哺乳動物則會選擇種群密度較低且食物相對匱乏的地區進行生活,其對該地區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因為其不需要與應激源進行抗爭就可以獲得其自身想要獲得的一切,其行為的彈性足以支撐其在相對惡劣的條件下過活。
通過以上內容足以看出,在自然界當中,沒有任何一種生物可以對任何環境都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因此適應往往是相對的,同時也是多向的。面對不同類型、不同反應、不同情況的動物而言,各自都有其最為符合的生態環境。也正是因為如此,自然界中才呈現出“適者生存”、“優勝劣汰”以及不斷進化的發展特點。動物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自然已經依據其生態適應性選擇出最為具有特點的個體形態。所以自然界當中面對應激源,就會有不同應對類型的個體不斷進行進化,甚至可以設想,如果某一類物種始終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生存,一旦有一天該環境發生了變化,其之前所適應的穩態環境不復存在,那么該物種本身所面臨的就只有瀕臨滅絕這一條路。反之則有一些生物個體也會伴隨著生態環境本身而發生變化,最終走向變異的道路才能得以存活,并且不斷繁衍下去。
對哺乳動物的生理應激反應以及其在面對應激源時,所展現的生態適應性進行研究,有利于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對生物生理特征的變化研究,還有其與自然環境相互適應的改變與動態變化。因此注重對哺乳動物生理應激反應的研究以及對其生態適應性的探討,還可以從進化的角度理解為對不同環境下個體的變化探索,從而對研究個體在內環境失衡條件下,種群的波動具有重要意義。
[1]邊疆暉,吳雁.哺乳動物的生理應激反應及其生態適應性[J].獸類學報,2009,04:352-358.
[2]王德華.我國哺乳動物生理生態學的一些進展和未來發展的建議[J].獸類學報,2011,01:15-19.
[3]張淑萍等.野生鳥類應激反應的生理機制及其生態意義[J].生態學雜志,2010,11:2280-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