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2)
為使中高職教育全面發展,需要改變觀念、明確目標、突出重點、提高質量。完善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和中、高職教育銜接(如中、高職對口招生及貫通培養),可盡早盡快結束中職教育的終結性局面,使畢業生獲得更高層次的教育機會,使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更好的適應區域產業需求。中高職銜接關系到中職學生的未來發展、中高職教育質量的科學性、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教育體系的完善,并使高職教育有理想的生源,不斷健全整個職教體系;中職和高職本是同源教育,人才目標培養中,職業性和技能型是二者都具備的兩大特點。同時他們層次相鄰,高職教育為中職教育上層,兩者貫通培養、互相銜接均具有充分的科學性和理論依據。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的核心是在于一體化的設計。只有明確一體化的設計,才能確保中職與高職銜接是思路一致的、全面的、自然的,而不只是某些點上的、人為設計的銜接。銜接的邏輯起點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高職培養人才目標和培養人才規格,前者確定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后者規定培養到什么程度。在此基礎上,才能著手一體化設計。要實現中高職課程計劃的協調,既不能單純地讓中職學校效仿高職學校,也不能一味地讓高職學校照顧中職學校;雙方應該找到共同點,達成共識,共同服務于學生職業發展。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高職課程協調的難點在高職不在中職,中職的自由度較大,而高職要考慮如何實現學生技能的拓展和遷移,這就需要系統規劃和科學設計。
依據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在與企業的深度耦合中,通過對職業崗位群從業人員以及在職業崗位上工作的學生的調查,經過分析、歸納、整理、綜合,并結合高職教育的特色,分別構建了以模塊化課程為基礎的理論課程體系與實踐課程體系和專門化課程體系。理論課程體系。理論課程體系構建按職業崗位群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進行,以知識應用為主線,打破原有的學科和“三段式”課程設置體系,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和整合,有針對性地設置專門化教學模塊,并對各個教學模塊之間相互重復與交叉的知識進行綜合化改造,強調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和銜接,刪減重復的教學內容,不講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強調針對性和應用性。要結合本校實驗教學的基本條件在決定開設綜合性實驗課時,一定要結合學校原有的實驗室的條件和設備,盡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實驗設備和儀器,這樣就可以減少新設備的購置,降低實驗的投入和成本.要緊緊圍繞本專業的教學大綱,只有當所開設的綜合性實驗課與該專業的培養負責和目標一致時,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一定要保證全部綜合性實驗的連續性,由于在綜合性實驗中一般都要涉及到多門課程的內容,而且有些內容是書本上沒有學到的,還需要閱讀一些相關的參考資料,或者到兩次的實驗機會,那么對前面所做的工作就會被遺忘,所以要把所有的綜合性實驗課集中在一段時間里完成,建議在教學計劃中,專門空出3—4 周的時間作為進行綜合性實驗的時間,這樣的效果會更加好.在時間的安排上,綜合性實驗課最好放在三年級的第一個學期,生產實習之后,要等到所有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基本上全部結束后再來進行,此時學生們既掌握了本專業的相關專業知識,同時對本專業的應用情況也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便于他們對所學專業知識進行綜合和運用。
電子企業崗位十分廣泛,不同崗位之間差異相當大,只有把重點放在專業核心能力培養上,才能更好地適應行業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在不同崗位就業的需要,以電子產品生產管理、技術應用、銷售及技術服務為培養主線,校企共同選擇中低檔電子產品、生產管理或營銷服務等職業項目作為教學載體,開發《電子線路板設計》、《單片機技術》、《PLC 控制技術》、《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與管理》、《電子產品營銷與服務》、《智能電子產品設計與測試》等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專業核心課程,共同制定課程標準、考核大綱等教學文件,并將電子產品制版工、電子設計工程師等職業標準、職業素質和創新能力融入到課程中;充分利用企業先進生產設備和檢測儀器的優勢,將部分專業課程的內容移到企業實施。通過該層次的培養,使學生具有電子產品生產管理、電子產品營銷與技術服務、電子線路板設計、電子電路輔助設計與測試等專業核心能力。
以實際工作崗位能力、新技術應用能力和專業拓展能力為培養主線,校企共同制定生產任務、崗位分配等內容實習實訓方案,采用學生分組、分批輪崗、按周排課等方式,在校內豐達電子車間和校外實習基地,專任教師與兼職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習實訓,完成生產任務和學習任務。校企共同對學生實訓過程進行考核,訓練成績一方面錄入學籍成績,另一方面作為企業面試成績保留,學生實習期間就是公司的試用期,學生畢業等于就業。通過這一階段的訓練,使學生具備電子產品設計、生產管理、市場銷售、技術服務等綜合職業能力。
安排在第一學期至第六學期,本專業一直重視培養學生電子技術創新能力,將創新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設立了電子設計創新實訓室和電子技能競賽集訓室,組建了電子協會、機器人開發等科技創新小組。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教學,構建了并逐步完善電子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如圖3 所示。在課內,每門專業課程中都設置職業能力拓展訓練項目,并獨立開設《電子產品創新設計與制作》課程;同時又要注意到學生的個性發展,在課外,開展各類創新小組科技活動、技能競賽、項目開發等。通過課內課外有機地相結合,把創新能力教育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
不僅要提高教師學歷層次,更要注重在職教師專業知識的更新和創新、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要在明確目標和要求的基礎上,依托學、研、產等方式,積極地為教師的成長提供創造條件。對于教師的管理,要從常規管理轉向創新管理。在管理的內涵上,要從控制轉向激勵。要做到,先實踐后規范,及時總結成功經驗。
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實現中職與高職銜接的基本保障。但由于多種原因,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總體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學校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建立有效的教師管理機制,將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來抓。要從實際出發,根據教師各自的特點,盡可能地為教師學習成長提供機會:如在職進修,脫產進修,參觀學習等。使他們各盡其長,提高文化素養。同時,學校還應制定出相應的激勵制度,鼓勵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和業務能力。(
[1]王曉晶1,董翠敏2應用電子技術技術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湖南農機,2008.7
[2]肖宏志,劉一兵.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09,2.
[3]綜合性實驗在機電專業中的重要性[J].廣西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4]黃建科.高職應用電子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5]潘海鴻,陳琳,黃炳瓊.黃江應用電子技術方向課程設計教學改革[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