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軍
(東華大學 旭日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051)
20世紀初期,熊彼特(J.A.Schumpeter)從經濟學視角向我們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創新。他認為創新就是建立起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函數。創新的概念在他看來主要涵蓋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1)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2)掠奪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4)采用一種新的產品;(5)實現一種新的工業形式。這五項內容涵蓋了企業的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和技術創新等三方面層次內容。
從熊彼特研究開始,很多學者漸漸對于創新問題研究重視起來,關于創新的概念也是從各自研究的角度加以自身的理解。自此學術界對創新的研究進入百花齊放階段。如德魯克就認為,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等。具體可以歸納為3種視角理論:(1)創新者視角,它把創新看做是開發一種新事物的過程;(2)使用者視角,它把創新看做是新事物自身所建立起的應用性過程;(3)接受者視角,它把創新看做是新事物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因此,綜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認為創新是一種新的發明創造或理念被一個企業或相關的環境所發覺、發現、接受、反饋和應用,并且能夠轉化為具有經濟和實用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的系統過程。因此,創新不僅包括對原有事物的改進,還應包含豐富的創新性,而且在現實社會中往往后者是占絕大部分的。
自從著名經濟學家張伯倫在1939年開創性地提出競爭優勢這一詞語之后,申德爾和霍夫(Schendell&Horfer)就把它引入到戰略管理中,把戰略管理和競爭優勢放在一起加以研究。近幾十年的發展,競爭優勢的相關理論也在不斷地向更深更廣的范圍發展,從一開始的暫時性競爭優勢的獲取轉向持久競爭優勢的獲取。總結理論界的研究結果,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兩類。
1.競爭優勢外生論。這一理論主要傾向于競爭優勢來源在于具體企業所存在的產業和行業,行業結構形態決定了企業的能力以及為自身所能夠做出的貢獻,進而決定該企業在其所在的行業乃至整個產業大環境里的經濟表現和該企業所存在和依賴的競爭優勢問題。
自從20世紀80年代之后,該領域大多數學者便開始從戰略以及戰略管理的高度對競爭優勢的產生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美國學者安德魯斯(Andrews)在其著作《企業的戰略概念》中便嘗試提出,戰略及戰略資源和能力是企業的內部優、劣勢和企業的外部機會、威脅之間是相互平衡、相互制約的關系,即我們在多數著作中看到的SWOT概念構架。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Porter)教授依次通過他的《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3部著作建立起有關產業結構內外部分析的詳細戰略框架,提出著名的決定市場的五種基本力量模型和戰略三步法:即定位(Position)、匹配(Fit)、權衡(Trade off),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肯尼爾·安德魯斯的理論觀點。波特指出,企業競爭優勢“來源于企業為其客戶(消費者)所創造的超過其自身成本的價值”。同行業內外部的產業價值鏈的不同是企業在競爭優勢方面的關鍵來源所在。正是通過比其所在行業環境里的競爭對手來彰顯更具經濟性和更能夠出色和完美地開展和執行企業的重要戰略層面活動,企業才得到戰略性的成果并進而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
然而,外部環境總是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當代社會,市場競爭加劇不斷,企業自身的外部環境更加變化莫測。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企業要想獲取持續競爭優勢不能依靠其所在的外部環境,還應該從自身內部挖掘更多的機會。于是,理論和實踐的要求就自然而然地開始對企業內部自身提升和改造加以研究。
2.競爭優勢內生論。這一理論主要傾向于認為,企業的發展肯定會受到來自外部產業和市場環境的左右,但這并非企業績效之間差異的根本原因,企業競爭優勢更多因其內部的資源、知識和能力的整合和優化。羅曼爾特(Richard Rumelt)則認為,“如果企業無法有效模仿或復制出優勢企業擁有或產生的特殊能力,那么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的效率差異狀態將會永久不斷地持續下去”,從而開拓了關于從企業內部和內生資源的視角出發來認識和研究企業之間績效和競爭優勢差別的先河。
管理學家德魯克(Drucker)這樣說過:“未來對于企業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他希望企業不但能夠在短時間內或某個時間點上創造出比競爭對手更大的有關超倍收益方面的優勢,還能夠長期抵擋住競爭者對企業自身競爭優勢的不斷腐蝕和復制,以此來保護或維持現有的競爭優勢。即企業不僅僅是現在和當下的勝利者,更會是以后和未來的勝利者。
關于持續競爭優勢的理解和認識應從兩個維度來看。持續這個詞本來就包括兩層含義。(1)持續是相對于時間維度而言的,表示在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所保持和維持的狀態。當企業的某種或特殊競爭優勢不能夠或不易被現在和未來相當一段時間的競爭對手所模仿和復制時,我們就說該企業在某一或某些方面獲得了持續競爭優勢。(2)持續還應該是一個不斷保護機制和維持過程的狀態。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持續創新,同時又能夠動態地推動和維護競爭優勢,可以說這才是競爭優勢得以持續的真正秘訣。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持續競爭優勢(SustainableCompetitive Advantage;SCA)是指在各種各樣的市場環境中,即不論企業是在穩定、動蕩還是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企業將自身所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能力和發展戰略等各種企業資源結合起來,通過組織學習等方式來創造和開發屬于企業自身潛在的市場機會,并不斷通過創新和變革來獲取自身發展的內外動力和優勢所在,以原有競爭優勢為出發點,不斷發展新的、更深層次的競爭優勢。
環境的變化可以是漸進式的,還可以是激進式的。企業不僅要能成功地進行針對漸進和緩慢下環境的漸進式創新,還必須能夠應付激進環境下的激進式創新。創新發展過程主要由三個基本性要素組成:資源、方式、遠見。
遠見是創新的基點,是創新真正成為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動力所在。如蘋果公司在個人電腦市場上的成功就來自它的遠見卓識。資源則是戰略化為行動的強有力保障,是企業獲得所有新競爭優勢的物質載體。這里的資源主要包括企業戰略資源、企業各種能力(如學習能力、研發能力等)。企業想要不斷推陳出新,需要各種資源,而該資源最主要的特點是:出奇制勝的策略、趕超競爭對手的方法、靈敏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在激烈多變的競爭環境里,在卓越遠見和核心資源的基礎上,企業主要是通過改變企業市場競爭規則或者是采取同時或者一連串的競爭行動。其中,改變企業市場競爭規則就是在市場制造突變性和間歇性行為,這樣就可以將競爭對手置于被動狀態。企業所在行業夾雜著一些傳統和不成文的規則,正是這些規則成就企業具有的競爭優勢,而規范一旦改變,則其相應的競爭優勢就會不復存在,這時較早掌握市場新規則的企業就會獲得空前的競爭優勢。
1.創新與競爭優勢的動態互補模式。競爭優勢將是企業持續追求的主題,但是企業每一方面的競爭優勢往往都是在原有競爭優勢的基礎上加以改善和完善的結果,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企業可持續發展下去。
2.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保護——建立企業創新機能機制。企業的高績效根源就在于不懈地打破所處市場的競爭態勢,如微軟持續更新和改造計算機操作系統來牢牢握住市場領導權。技術創新應該是企業建立信心并在機制中能否領先的最重要的因素。廣告戰、價格戰固然可以提高企業知名度或利潤,但這并未從根本上提升與其他企業的優勢差距,相反,有時會起到負面作用,像增加自身成本、固化企業向其他方面發展的可能性。
在經濟全球化、管理人本化、資源知識化、信息網絡化凸顯的市場經濟下,企業要想基業長青,就不能僅僅守住現有競爭優勢,還需要不斷創新,創造持續競爭優勢。創新在競爭優勢獲取方面的作用是首當其沖的,只有創新才能使企業形成持續競爭優勢。因此,需要建立企業競爭優勢的動態系統,以創新作為先導,不斷研究和發現能夠形成競爭優勢的因素,在競爭的各個層面上形成一個和諧的競爭戰略。
[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王江,金占明.隱含經驗類知識:企業持續競爭優勢源泉[J].南開管理評論,2004,(5).
[3]Fiol.C.Revisitingan Identity-based View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Marlene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6):691-699.
[4]Prahalad,C.K.&Gary Hame: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5]陳勁,鄭剛.創新管理:贏得持續競爭優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