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娜,王立波
(安陽工學院 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居民點就是人口聚居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有不同的定義。從規劃的角度出發,居民點是指交通、生產生活、園林綠化和公共設施等要素構成的綜合體,人們因從事各種活動而定居的場所。
農村居民點是農村居民進行生活和生產的場所,是除了土地以外各類生產和生活資料集中配置的地方,如居住建筑、農業水利設施、牲畜養殖場等。
大多數的鄉村居民點都是經過長久的演變自然形成的,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并未經過統一的布局規劃。這樣的居民點勢必會呈現規模小、分散的特點。村子中的居民除了占有宅基地,還會有“圈地”情況出現,就是開荒占地,久而久之這些公共土地被據為私有。另外,為了占有更多的土地,村民不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建設新的住宅,而是在另外的空地上重新劃定宅基地另起新房,因此,會出現一戶人家有多處宅基地的情況,使用地規模越來越大。
因為沒有經過統一的規劃,各種功能的用地都是通過自然發展形成的,導致用地布局比較混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靠近住宅發展養殖業。為了發展經濟,村民會開展畜禽養殖。由于沒有劃定專門的養殖用地,缺少排污系統,畜禽的糞便隨地排放,給村落環境帶來極大的影響。(2)隨著交通發展,人們會逐漸向交通要道附近聚集居住,尤其是交叉口附近。這樣勢必會占據大量的農田,同時大量居民的遷出也加劇了空心村的形成。(3)因為村子規模小,各項設施的布置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導致各項服務功能缺失。(4)村子里土地為私人所有的思想根深蒂固,由于村民都往村外搬遷,在村外不斷形成新的住宅,舊住宅不拆除。這樣就形成了舊住宅在村中心、新住宅在村外的現象,村子的建筑布局也呈現“圈層”發展格局。
農村發展緩慢,各項配套滯后,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農業生產設施不完善。通過現場調查發現,鄉村居民點原有的農業生產設施破損老化嚴重,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設施配置跟不上腳步,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渠道過窄,堵塞、排水不暢等現象時有發生,農業用電用水的供給不足,農民時常需要自己用小型發電機解決農業用電問題、自打井解決農業用水問題,這樣不僅成本高而且還會造成資源浪費。(2)居民生活設施不完善。鄉村居民點中,除了少數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配備完善外,普遍缺乏教育、衛生、文化、服務設施、休閑娛樂設施等,其中除了資金不足這一主要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村居民點規模小、分布散,不利于公共服務設施的集中布局。(3)交通設施不完善。路面硬化率低,村落與外界聯系的道路少且質量不高。針對各類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對近郊鄉村居民點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勢在必行。
農村居民點的規模指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根據農村居民點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點等級來確定,并根據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未來規劃期內的用地和人口情況。(1)農村居民點人口的規模。農村居民點的聚居規模根據地質條件和耕作半徑等確定。平原地區的農村居民點人口規模宜為3 000人以上,丘陵地區人口規模宜高于2 000人,低山地區農村居民點人口規模應因地制宜,但宜大于300人。(2)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農村居民點用地包括產業用地和建設用地,相關產業用地沒有硬性的指標規定,在集約節約用地的原則下根據各農村居民點的實際情況確定。
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包括住房宅地、道路、公共配套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等各項建設用地。村鎮規劃標準中對各類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例進行控制,如居住建筑用地為55%~70%;公共建筑用地為6%~12%;道路廣場用地9%~16%;綠地2%~4%。本文的研究范圍不包括鎮區,僅僅是鎮域內的農村居民點,因此,農村居民點中公共建筑、道路廣場用地的比例與一般標準相比要偏低,居住建筑比例要偏高,而農村居民點由于緊鄰農田,可以利用農田作為綠化背景,不需要專門的綠化用地。
要使農村居民點布局合理化、規范化,首先要對農民居民點用地進行分類,養殖用地、住宅用地、公共設施用地、休閑空間用地等要合理布局安排。在規劃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建房朝向統一化、整齊化。將養殖用地與住宅用地分離,之間可以布置農田作為分隔帶,減少養殖垃圾對居住環境的影響。居民點中要設置公共休閑空間,為村民活動提供場所,加強村民之間的情感交流。
合理安排農村居民點規模,配置相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那些農民自發建設的、水平較低的設施。(1)改善道路系統。農村居民點內的原始道路多是自然形成的土路,在改善的過程中要梳理其道路系統,硬化加寬道路,滿足大型農業機械和家用小汽車行駛需要;(2)改善電力、給排水系統等相關的配套設施。原始的農村居民點大多缺少電力、給排水和燃氣等設施,尤其是給排水系統比較落后甚至沒有,農民的生活污水多是就地排放在住宅周邊,嚴重影響居住環境。(3)增加農民公共活動空間。農村居民點中鄰里之間的交流密切,需要公共空間,而傳統的農村居民點公共空間比較缺乏,難以滿足基本交往需要增加和完善。
農村居民點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要符合集中布置、經濟適用、資源共享等原則,配置時要考慮村落的等級、人口規模、產業特點、區位。
農村居民點內的公共服務設施可分為經營性和公益性。經營性的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括食品店、小吃店、便利店、理發店等等,配置指標是人均建筑面積,參考指標為600m2/千人,依據農村居民點需求情況,在總指標區間選取配置。
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應分層級體系進行布置,按照集鎮、中心村和基層村三個層次的居民點為依托進行配置,構建一個復合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農村居民點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可以分為點狀、塊狀、帶狀三種布局模式。點狀布局即分散到村子各個部分;帶狀多是沿著道路布置;塊狀布局有兩種方式,一是結合農村居民點內部的公共空間進行設置,二是結合農村居民點人口空間進行設置。
本文研究了農村居民點布局存在的問題,包括農村居民點規模、用地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針對存在的這些問題提出了適合農民居民點布局的對策,以期能夠對農村居民點的布局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1]石堅.村莊空間的深層結構原理及應用[J].小城鎮建設,2001,(3).
[2] 高文杰,連志巧.農村體系規劃[J].小城鎮規劃,2000,(2).
[3]陳玉興,邢燕,高成全.農村村落的規劃與布局[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
[4]成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技術導則[EB/OL].成都政府官網.
[5]封志明,唐焰,楊艷昭,張丹.中國地形起伏度及其與人口分布的相關性[J].地理學報,2007,(10).
[6]譚縱波.城市規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7]吳茂利,董婭.特色產業助推城鄉統籌發展模式探討[J].南方農業,2011,(1).
[8]古老“川西林盤”承載農耕文化煥發現代生機[EB/OL].網易新聞中心,2011-02-10.
[9]張瑩.川西林盤體系保護與發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8.
[10]張泉,王暉,梅耀林,趙慶紅.村莊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1]梁增敏.新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定位探討——以溫嶺市箬橫鎮為例[J].價值工程,2010,(1).
[12]張泉,王暉,梅耀林,趙慶紅.村莊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3]崔英偉.村鎮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14]王鑠.采用比較研究探索中國農村旅游發展的新途徑[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