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童
(蘇州大學 東吳商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6)
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做出設計和部署,明確提出,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應當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城鎮化和產業協調發展,并強調了包容性發展和人的城鎮化。包容性增長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是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的,其最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讓普通民眾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包容性發展正是源于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這種發展方式符合新型城鎮化的質量目標要求。
城市是經濟活動聚集地,并擔當著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城市的最優規模是由規模效應和擁擠效應相權衡得到的[1],城鎮化的發展使得更多的高技能勞動者進入到城市中,高技能勞動者帶來的技術進步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在高技能勞動者進入城市的同時,一般會給低技能工作者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這是因為高技能勞動者自身從事家務生產勞動的時間機會成本非常高,甚至遠遠大于他們雇傭低技能勞動者來做家務的費用,這樣就促成了更多的低技能勞動者進入城市中。由此,城市就出現了雙贏的局面:一方面,低技能勞動者進入城市中的工作收入大于在農村的收入;另一方面,高技能勞動者可以節省從事家務活動的時間以投入生產,這樣他的家庭生產活動成本遠低于時間機會成本,高技能勞動者可以賺取更多的勞動所得。
“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努力實現約1億左右的農業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戶[2]。基于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計算,城鎮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每年有1500萬農民進入城市生活,那么這些每年進入城市中的1500萬農民是怎樣在城市中謀生呢?同時規劃中也提出,“特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大中城市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繼續發揮吸納外來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落戶條件。”而事實上,這些特大和大城市的以及中小城市均傾向于吸引高技能勞動者進入到城市中工作生活,但會通過各種方式,針對低技能勞動者進入城市設置種種障礙,甚至是高不可及的門檻,而農民恰恰是這些低技能勞動者的主要組成者。特大城市的人口限制政策主要針對低技能勞動者,如北京市的戶籍分配同工作單位相掛鉤,留京指標更多地分配給了事業單位、大型國企和外資企業,這些指標也通常被分配到技術水平相對更高的勞動力;又如上海市的落戶實行打分制政策,只有本科及以上的學歷才有評分資格,并且打分向高學歷傾斜、向擁有高技能水平的畢業生傾斜;再如深圳市對外來務工人員入戶實行積分制政策,累積積分達到一定分值才可以申請入戶,而積分的計算同樣向高技能水平的勞動力傾斜,應屆畢業生申請落戶則務必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和學士以上學位。這些城市內部存在的政策限制如何能使每年1 500萬農民進入城市變成市民?如何使得這些已經進入城市的所謂市民在城市中立足扎根呢?
基于上述政策,有幾個問題值得深思。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張,城市能否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避免失業問題的加劇?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低技能勞動者將面臨更大的失業風險,而與之并存的問題是,原有的城市居民將在勞動力市場上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從而這也會加劇原有城市居民的失業。但是,外來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對本地居民失業的影響程度很小[3]。于是,對城市人口的限制,特別是針對低技能勞動者的制約措施,不僅損害了對勞動力的使用效率,阻擋了城市集聚效應的產生,并且這類限制低技能勞動者的政策,使得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上原本就處于劣勢地位的低技能勞動者更為受損。這種政策是不利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方面會導致社會公平的缺失,低技能勞動者錯失城市的就業機會,這不利于新型城鎮化的包容性和諧式發展;此外,這一限制政策同樣會導致效率的缺失,從經濟利益上來講,外來勞動力進入城市將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擁有更加完善的教育、醫療等基礎服務,甚至會改變他們下一代的命運,能夠享受到城市發展的經濟和社會成果。因此,在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城市在提出吸引高技能勞動者進入城市的政策的同時,不應當限制低技能的勞動者進入城市中。
城市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引擎。任何經濟的發展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人均收入的提高,在人均收入提高的同時城鎮化水平不斷上升的趨勢不可阻擋。首先,城鎮化是農村經濟轉變為城市經濟的過程[4],同樣,城鎮化也意味著鄉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發生質變的過程[5]。在城鎮化過程中,作為生產投入的最基本的勞動力要素,對其集聚效應的研究顯得極為重要。另一方面,OECD(即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在城鎮化過程中的經濟表現及趨勢,總結起來可分為城市的集聚效應和擁擠效應[6]。城市的集聚效應能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它是由知識溢出效應、產品的規模經濟、社會資本、創新和勞動力市場群分的綜合影響產生的,大城市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多的人力資本,具有更高效的交通運輸體系,從而更容易進行產品的規模經濟和創新,這一切都會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城市擁擠效應是指城市由規模經濟轉變為規模不經濟的現象:交通成本和土地價格的上升,城市環境的破壞,居民生活舒適程度的下降,以及城市的犯罪治安問題等,這些城鎮化帶來的負面效應成為了城市發展的排斥因素。
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本質上是人的發展,城鎮化的發展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也會在提高城市本地人口和外來人口的個人就業率方面帶來極大的益處。順應市場規律的城鎮化發展能為城市居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在吸引高技能勞動者就業的同時可以拓寬低技能勞動者的就業空間,并且低技能勞動者將從城市擴張中收獲更多。政府已經逐漸意識到這一點。為吸引更多優秀藍領,寧波市政府的積分落戶政策日趨人性化,如在居住年限和工作時間上由原來的5年變為了3年,并完善了積分指標體系,新增了參加社會保險指標,在社會公益類指標中新增了義務獻血積分項目,在企業認可指標中增加了貢獻類積分項目等;上海市政府也出臺相關政策,得到“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的也可以享有同等權利的落戶政策,已有40位民工成為“居轉戶”政策的首批居民。但是,由于財政負荷加重,財政緊張,政府不可能確保所有人都享有保障,只能保障優質資源以及鼓勵那部分勤勞肯干的低技能勞動者落戶。但這一比例太小,還需要進一步擴大。
因此,以計劃經濟視角來限制城市人口規模,尤其是針對外來勞動力中低技能水平勞動者的限制是極其不合理的。經濟的發展,需要城市不同主體發展權利的均等性和同質性,運用市場規律調節城市人口規模,強調讓低技能勞動者同高技能勞動者一起分享城鎮化和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才能破解城鄉二元體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推進包容性和諧式的新型城鎮化。
[1] 陸銘.城市規模與包容性就業[J].中國社會科學,2012,(10):48.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3] 劉學軍,趙耀輝.勞動力流動對城市勞動力的影響[J].經濟學(季刊),2009,(l8):693.
[4]赫茨勒.世界人口的危機[M].何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5]崔宮豪.城市地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
[6] 陸銘.第一財經日報.http://www.yicai.com/news/2010/06/365681.html,2010-06-23/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