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明
(赤峰市克旗新井完全小學)
將“視域融合”教學范式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需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教材與教學、教師與學生、預設與生成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這樣正確處理好這三組關系才能促進教學效果得到提高。
“視域融合”指的是讀者通過對文本進行閱讀實現與文本闡釋者進行溝通交流與對話。“視域融合”教學范式的原理為從教學實踐出發,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聚焦于“主體性危機”論題,然后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普遍應用的“內容分析”教學方式進行檢討,進而將其主要特征及產生根源等進行揭示,對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及價值觀進行審視。將“視域融合”教學范式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視域融合”教學范式對教學活動的實施進行指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教材與教學間、教師與學生間、預設與生成間存在的相互關系,使語文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一個平等對話的過程。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無法對教學文本中蘊含的意義進行充分挖掘,問題的設置缺乏明確的目的性。這種現象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文本及教師在課堂教學互動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在小學語言教學中引入“視域融合”教學范式時,教師應正確認識世界的內容的豐富性和思想認識的多樣化。在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的解讀存在多元化,其在很大程度上受文本解讀者的知識基礎、人生閱歷、價值取向等的影響。不同的閱讀中對相同文本的理解存在差異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教材當作一個具有順序性的整體,將教學的實施過程當作一個具有推進性的系統。所以,教師應積極將“視域融合”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實施教學活動前,先設定一個主題,確定好教學目標,然后將教材具體分為“定篇”“例文”“樣本”等存在不同功能的對象,明確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的主題,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通過這些“例子”在師生間搭建起視域融合的平臺。
在“視域融合”教學的應用過程中,可建立起根據深度的師生關系,使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有效實現合作學習,相互間取長補短,進而促進學習質量得到提高。該種教學模式完全打破了傳統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得到更加充分地體現,學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更好地鍛煉。在該種教學模式中還引入了以人為本的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與學生進行溝通,及時、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與學生一起對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鍛煉,為學會綜合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材具體內容選擇開放式、自由式等教學方式實施教學活動。在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表達等技能進行培養的同時也對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技能進行培養,促進學生的文本審美水平得到提升。在“視域融合”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入文本闡釋者的真實情感世界,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進而促進師生建立起和諧的關系,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相互尊重,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促進學生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進行學習的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組織和引導工作,根據教材內容及教學目的進行教學案例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學需深刻認識預設的進行時為生成服務,生成源于預設。在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進行教學前,需先對文本進行多元化解讀,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意義,促進進一步的教學活動可開放性地進行。在“視域融合”教學中,應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創造性見解能夠得到充分表達。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應用默讀、朗讀等方式讓學生反復品味文本內涵,提升學生文本領悟能力。教師應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期待視野進行評估,準確把握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及領悟能力,進而合理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視域融合”教學,可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有效提升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1]朱文輝.預設與生成:有效教學范式之嬗變[J].教育探索,2012,8(35):188 -199.
[2]溫儒敏.語文課改要摸清底細,直面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3,9(26):506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