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長江
(巴音郭楞電視臺 新疆 庫爾勒 841000)
對于時政新聞的定義,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時政新聞是新近發生的國內外重大政治新聞的報道。”
“時政新聞是從內容方面對一類新聞所作的界定,這類新聞側重于從政治角度,對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受眾欲知未知而應知的事實進行報道,或是對同樣具有上述素質和價值的、與政治密切相關的事實作出報道。”
“時政新聞是有關國家、政黨的最新方針、政策,國內民主政治生活以及涉及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的報道。它包括國務活動報道、政黨活動報道、外事報道、工青婦報道、宗教報道、統戰報道、法制報道、軍事報道。”
綜合時政新聞的定義,概括出其特點:內容上的政治性、重大性,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規范性。主要類型是與政治相關的時事報道。
時政新聞給觀眾總體的印象趨于模式化,嚴肅僵化的面孔讓觀眾敬而遠之,缺乏貼近性和生動性,可讀性、可看性較低,融合媒體報道的出現越來越打破時政報道形式上的規范性,在增強趣味性、可看性、貼近性上作出了一定的創新。
兩會報道是每年時政新聞的大事,自微博、微信新媒體出現后,兩會報道也緊跟時代步伐,要求創新。但是,縱觀兩會報道近幾年的創新,大多屬于文本、圖片、或視頻的重復與融合,將主要媒介的內容復制,組合到新的媒介形式當中,不過在2014年,時政新聞的融合媒體報道有了小范圍的改變。以央視報道兩會為例,可以為時政新聞的融合媒體報道提供新的思路。
傳統的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多建于報網、臺網、視網之間的互動,網絡對傳統媒體形成信息的整合,拓展和補充,模塊化、專題化的呈現,如往年網站常見的“兩會專題報道”就是將與兩會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信息綜合到專題網頁上,加入與代表、受眾的互動訪談等,如2011年兩會溫家寶總理在新華網與網民互動交流等。2014年央視的兩會主要創新嘗試了與網絡數字媒體的融合,在時政新聞的可看性與貼近性上具有了一定的突破,改變了原有的相對單一的報道模式,增強了時政新聞缺乏的貼近性和生動性,改變了可讀性、可看性較低的狀態。
大數據的概念早在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就有提到,將大數據稱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數據的概念屬于信息技術行業的范疇,大數據應用于新聞報道,不僅是網絡數字媒體與傳統新聞媒體之間的融合,更是學科之間的融合。大數據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掌握龐大的數據信息,而在于對這些掌握的信息數據進行所需要的專業化處理,通過對掌握的數據進行“加工”以后對使用者和決策者提供有力的決策數據。
2014年兩會期間,央視的《兩會大數據》欄目讓觀眾耳目一新,共播出九期節目,其中《兩會大數據有六期的》在《新聞聯播》播出,足見其影響力。這一欄目所運用的大數據是是央視和百度、億贊普和騰訊微博三家進行合作所得。新聞媒體與網絡數字媒體的融合可以說為時政新聞開新風,新在于“新的整合信息”、“新的視角”、“新的報道方式”。
這其中,“新的視角”是關鍵。大數據的應用的確可以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可讀性,而數據本身并不是觀眾所關注的,解讀數據,從數據當中提煉出與觀眾息息相關的有用信息,是增強時政新聞的貼近性的關鍵。《兩會大數據》的第一集《兩會脈搏全球跳動》播出后,《解放日報》刊載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的是:隨著我們國家的快速崛起,每年全國兩會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在信息技術還沒達到為新聞大數據提供融合平臺的時候,哪個國家、哪些群體、什么年齡結構、什么職業的人最關注兩會?看似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卻不可能得到準確的答案。但是有了網絡數字媒體的支撐,發揮和媒體的平臺作用就能很簡單快捷、迅速準確地得到答案。當然,當年的調查結果也是出乎大家的預料,印尼排在第一,而大家認為的美國居然才排在第四。”從解放日報這篇文章可以看出,讀懂數據可有助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網絡、微博、微信等主要新媒體的逐漸出現,使得學界不斷提出實現媒介融合的理念,培養全媒體記者,然而,新聞報道中的媒介融合從提出起到現在一直存在媒體報道之間的同質性,使得融合媒體報道在很大程度上趨于形式化,根據不同媒體的傳播特點,從內容上進行差異化的報道還有待加強。理想的模式應該是讓權威新聞宣傳行政部門嚴格把控,然后把所掌握的音視頻及文字資料按照不同媒體的不同需求進行細化編輯。
如央視從2012年11月1日起在新浪開通@央視新聞”微博,并相繼推出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三個新媒體平臺,以“兩個輿論場并重、多渠道傳播并舉”為主要方針。在兩會@央視新聞的微博中,以“微博看兩會”為關鍵詞搜索到從2014年3月2日到3月13日的156條微博中,大部分是將電視新聞進行主要內容的總結附帶鏈接或是代表提案的內容總結,結合微博媒體特點,有創新的主要有秒拍記者會的系列視頻,屬于記者會現場的實時轉播,多聚焦記者會的花絮新聞或知識補充類,如許家印被圍堵,要記者明天早點來(3月5日),兩會現場:“電視中的搖臂長鏡頭是如何實現的?”(3月7日)。第二個創新是圖片式總結,多是要點總結和兩會背景知識補充。如知識帖:“國是”還是“國事”?(3月6日),2013年政府工作“成績單”,親,點個贊吧!轉起監督:人大代表請這樣做!9張圖解讀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十大關鍵數據;(3月5日)等,相比較而言,根據微博特點原創的內容較單純的重復、復制內容少很多。
兩會的報道是時政新聞報道的經典案例,從2014年的兩會報道可以看出,網絡數字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新聞報道可以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可看性,但這并不是時政新聞報道的目的,這種融合媒體新聞報道所增加的是傳統信息源、信息整理、信息呈現和解讀的方式,這幾個環節并沒有變化,但依托形式上的創新,內容上的不斷創新才是時政新聞報道創新的重點,“新的與受眾相關的視角”是形式與內容創新的核心,讓受眾想看并愿意看時政新聞的報道是目的。形式固然重要,它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和感受,但新聞報道方式不管如何變換,永遠不變的是觀眾對發生的新聞事件內容的關注才是我們的核心和目標,在形式和內容方面只追求或看重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都是不對的,只有同步創新,能讓受眾接受才是問題的根本。
[1]李靜、蔡昕.《創新:時政新聞的競爭法寶》,載《新聞大學》.2001(1).42
[2]丁鉑銓、李衛紅.《論時政新聞的改革創新(-)》,載《采寫編》,2006(4).7
[3]張昌君.《應用電視新聞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第94-95頁。轉引自胨露耘:《時政新聞創新思考》,載《新聞界》,2007(2)
[4]吳信訓著.新編廣播電視新聞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02-103
[5]徐子沛.《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第一財經日報》電子版,http://www.yicai.com/news/2013/01/2384643.html
[6]陳慧.淺析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的發展.新聞愛好者.2013(8).34
[7]蔡雯.媒介大匯流下的“融合新聞”傳媒觀察,2006,5(1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