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穎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后流動站 北京 100024)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外的“名片”,對于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如何理解國家形象,個人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復雜的多元體,它包含著諸多因素,如: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等,這些因素之間彼此融合,彼此左右,直接影響著國家形象的塑造。積極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這種作用和價值,具體體現在,它能夠為本國帶來良好的信譽,它能夠促進本國外貿經濟的活躍,能夠提升國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形象等,因此,加大國家良好形象的塑造,不僅是一個國家外交的重要工作,更是一個國家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在非洲的國家形象塑造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國家形象塑造的過程中主要來源于兩方面的不懈努力,一方面是中國文化的沉底和吸引力。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化古國,不僅文化悠久,同時文化的內涵豐富,尤其是中國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更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同樣也吸引著非洲,如:中國的茶葉、陶瓷、布料等;另一方面是雙方共同的努力。建國以來,中國與非洲之間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形成了深厚的友誼,中國對非洲的無償援助,對非洲醫療、衛生和科技的支持,同時,中非雙方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雙邊經貿活動、政治互信等等,都使得中非雙方更加了解彼此,認識彼此,形成了深厚的友誼。因此,從總體看來,中國國家形象在非洲的印象是:友善、公正、包容、互尊。具體而言:
友善體現在長期以來,中國對非洲國家的無償援助,幫助非洲國家度過經濟難關,尤其是在促進非洲很多國家醫療衛生的進步、基礎公共設施的建設等諸多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公正體現在中國對非洲國家的尊重,尊重非洲人民,尊重非洲民眾自己的選擇,尊重非洲國家的獨立自主等。尤其是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對非洲國家長期的支持,更能體現出中國對非洲國家的這種友善和尊重。
包容體現在中非雙邊的相互交流中。中非雙邊擁有著不同的文化,信仰等,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中非雙邊在文化和信仰等諸多領域始終保持著開放和包容,尤其是近年來,中非兩國文化之間的交流加劇,中非兩國在文化等諸多領域往來的加快,充分說明了中非兩國彼此之間的文化包容,在非洲人民的心目中,中國的這種包容印象更加深刻。
隨著全球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在非洲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這些挑戰主要源于對于中國的一些負面影響,主要的負面影響如下:
一是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得到了迅速提升,但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引發的一些問題,也成為全球各國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影響著全球各國對于中國的印象,同樣,也影響著非洲地區,在非洲很多非洲民眾對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背后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直言不諱的闡述和思想表達,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貧富差距過大,經濟發展過熱等問題。
二是中國產品質量形象。在非洲大眾中,很多群眾對中國的產品質量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很多民眾認為中國的產品模仿率較高,雖然價格相對便宜,但產品的質量實際上是令人堪憂的,因此,對中國的產品常常抱有哀嘆之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的國家形象。
三是國民的素質不高。中國國家形象受到嚴重挑戰的另一個因素就是國民素質的問題,國民素質不高,尤其是中國的一些旅客在非洲旅游時所表現出來的素質,讓人常常不敢恭維,此外,一些中國投資者到非洲國家投資,為了經濟利益,這些投資者常常急于功利,甚至是采取各種非法的行徑,在非洲當地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國家的形象。
目前,中國在非洲國家形象面臨的挑戰,其原因復雜,主要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中非經貿摩擦加快
近年來,中非經貿摩擦的案件數量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經貿摩擦加快,勢必也嚴重影響了中非雙邊彼此的印象和關系,產生經貿摩擦的原因有中非雙邊在很多產業結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很多產業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典型的當數紡織品,所以,中非在彼此進出口時,必然會保護本國的產業。
2.文化人權觀念差異
中非兩國在文化人權觀念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原因是中非兩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比如,中非兩國在人權觀上都追求公民的生存權等,但在非洲的一些國家,原始的宗教種族的形態依然十分濃烈,家長意識,族長首領甚至可以掌握著家庭成員的生死。這些在文化人權觀念上的差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雙邊的形象。
3.中國對非援助機制不合理
長期以來,中國對非展開各種援助,在幫助非洲國家度過困難,戰勝困難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對非洲援助沒有科學規劃,非洲的一些國家其實希望我國援助基礎設施和科技,還有一些國家希望援助糧食和貨幣等等,但在現實的過程中,我國開展的援助往往并沒有細分需求,籠統模糊。
4.國家形象的傳播戰略不足
我國在非洲國家形象塑造面臨嚴峻的形勢另一個原因是國家形象傳播的戰略比較薄弱,在非洲地區,我國國家形象宣傳的力度比較薄弱,對于中國現代發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的成績,當今中國發展的現狀等宣傳的力度還不足,覆蓋面也不夠。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燦爛歷史的文化古國,作為一個擁有12億人口的大國,在非洲塑造良好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面對存在的問題,個人認為關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入手:
針對目前中非雙邊存在著貿易摩擦加快的現狀,中非雙邊可以積極加快產業創新發展,對趨同性較高的產業實施資源的整合,減少雙方矛盾的交叉點,互惠互利,如:對雙邊產業結構高度相似的紡織業,中國可以在非洲設廠投資、參股等,通過這些舉措,實現雙邊的共贏。
中非雙邊在文化人權觀念的差異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因此,雙邊在文化人權觀念上,要求同存異,加強相互彼此間的了解和互信,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尋找雙方的共同點,如:都主張包含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人權等,拓展共同的話語。
我國要進一步加大對非洲援助的機制建設,按照需求,科學調整對外援助對象格局、實施資金、基礎設施和人力、教育軟硬援助的方式結構,不斷拓展援助的渠道和層次,增加援助的效力性。
要進一步轉變中國國家形象傳播戰略,服務我國在非國家形象的塑造,一是要切實提升中國國民的素質,尤其是中國國民在非洲旅行或經商時的綜合素質,要體現出誠信經商,誠信經營,要體現出中國作為古國的文明禮儀的素養;二是加強交流合作,鼓勵和拓寬雙邊多層次交流,互通信息,增強了解?!?/p>
[1]趙大偉:《中非關系新格局》 中國經貿.2012.3
[2]張象:《論中非關系的演變:歷史意義、經驗與教訓》 西亞非洲.2010.04
[3]文萍:《倒高墻:論中非關系中的軟實力建設》 西亞非洲2012.2
[4]姚桂梅:《中非合作論壇及其經貿影響》.非縱橫2012.01
[5]李安山:《中非關系研究三十年概論》.亞非洲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