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強
(吉林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
21 世紀以來,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大學生作為勞動力市場的優勢就業群體,對他們所面臨的就業環境的研究也備受專家學者青睞,同時,科學的就業環境研究不僅能夠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也能成為社會、企業、個體等諸多就業參與要素調節的有力實證。因此,筆者從文化環境和政策環境兩方面來解讀大學生就業的環境問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但一些傳統思想也因此而根深蒂固,求穩妥求安定,甚至存在職位和單位等方面的等級觀念,片面追求權力或收益致使某些崗位人滿為患,有些崗位卻無人問津,大城市似乎成了青年熱血沸騰的集中營,有些人因為面子,因為朋友,因為家人等其他原因干擾,也盲目跟風,卻從未真正的考慮過自己的特點、能力和需求;而另一方面,雇工企業也追隨著名校畢業生或考慮自身面子,甚至選擇員工時還要摻雜性別歧視、年齡歧視、身材相貌歧視等錯誤觀念,讓大學生就業的內外部環境均面臨些許尷尬。對此,國家和學校應該重視相關的文化建設,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就業觀,而社會也應樹立起正確的導向和責任意識,讓大學生就業步入正軌。
近年來,國家及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力措施,如,調整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對低就業率的專業采取縮小招生甚至停止招生的強制措施,這對于調整大學生的人才結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國務院也明確指出,要重視就業指導課程的學科建設,提高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效性,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同時,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支援西部或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如,“大學生村官”“支援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政策,這些政策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也遭遇了很多困難,執行實效明顯降低,因此,還需要更多明朗具體的措施來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環境,明確各執行主體的責任和義務,不可懈怠,并加大督促和宣傳力度,甚至可以通過專業的職業調研、就業調研、社會需求調研等來引導高中生的未來報考,指導各高校畢業生的職業選擇。也要對企業加強相應的監管,對一些職位或地區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讓我們更客觀、科學地面對就業問題,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