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仙仙
(四川省南充高級中學)
在議論文寫作中,如何讓“我”主動出擊,讓“我”有表達的欲望,是議論文也可以感情真摯文采斐然的關鍵。面對學生經常存在語言空洞、缺少文采或矯揉造作、辭藻堆砌等問題,老師要創設情景,虛實相生,引導學生喚醒“我”(為文者)的存在意識,“我”的主體意識,激活“我”的想象,由“我”來講,由“我”來寫。
如“我”來講。利用課前的三分鐘演講或每周安排一個課時安排“開講啦”活動。演講內容可以是“我”自身的生活經歷,人生理悟,可以是“我”耳聞目睹過的他人的故事、閱讀積累引發“我”的情與思,也可以是目前社會上、媒體上發生的熱點、焦點問題和現象。但有個總體要求:要“我”講出自己的見解和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我”講出真感情,不能默然陳述,要“我”講出感染力,能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或思索。有的談及發生在“我”身上的放學路上的一件小事,敢于吐露自己真實心聲,無需刻意地修飾并且把一個不完美卻又真實的“我”展示出來的勇氣是可嘉可敬的,真正做到了“我”口抒“我”心。還有《說說我們班》《時間都去哪兒了》《假如寶黛終成眷屬》《桑迪亞哥——失敗的英雄》等,或新鮮、或犀利、或幽默,或用排比形成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或用反問感嘆審視現象背后的文化心理,都包含著“我”的情感色彩。通過“開講啦”的演講訓練,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考習慣,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有“我”意識,挖掘“我”的世界,打開“我”的眼光,通過“我”的視、聽、味、觸、心,表達“我”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喜樂哀傷、怒憎愁怨、痛惜鄙贊,體會到真情感的力量與震撼,于無形中鍛煉了大家的文筆,豐富大家的文采。
“我”來寫。“我”來寫分為兩種情景:課堂上的片段寫作與作文課堂上的篇章寫作。課堂上的片段寫作主要是為學生創設一種情景和氛圍,引導學生寫出情采兼具的文段。如精選與課本相關的材料入課堂,引生活源水、世態百相入課堂,用“我”式片段寫作體情悟理。在講《名著導讀·紅樓夢》時,印發金陵十二釵的判詞,播放經典的歌詞賞析,讓學生自由創作。如,林雨竹的《悲釵吟》:“魄殞情思墨里映,魂斷腸牽淚中吟。可憐金陵十二釵,心寒緣盡自悲零。”(加點為諧音和暗含主旨的詞語)雖然還略顯生嫩,但也是即興的難得之作,原因是兩位作者都傾注了“我”對《紅樓夢》的深深的情感。在學習《老人與海》后,請學生選擇自己心中一位“失敗的英雄”寫一段話。又如,給學生印發2014最美孝心少年事跡材料,閱讀后選擇其中一位孝心少年寫一段頒獎詞等等。通過練筆,大家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還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浸染。
作文課堂上的篇章寫作訓練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自創情景”,即在下筆前讓學生設想出一位或一群感情表達的對象。很多學生在寫作時常常心中無人,筆下無“我”,無視讀者和自己的存在,無對象、無目的地寫。假如找準一個合適的情感傾訴和申明立場的對象,把寫作看成是和忠實的朋友,或尊敬長者吐露真情,或是與一些喪失道德良知的人激揚文字,不設心理防線,坦誠地向對方講述、議論、傾訴、斥責、諷刺,那么我們有了寫作的激情,我們的大腦皮層就會張開感覺之網,使自己激動,使自己欲辯,使自己的心態從平靜區上升到亢奮區,聯想有關的人和事,聯系某種具體的社會現實,明辨是非、匡正時弊,形成真切的感觸。即便是文學功底不很好的學生,只要將真情傾注于事件中,滲透于字里行間,可使議論有情,也能獲得良好的表達效果。
其次,虛實結合。“虛”即為虛擬、想象、主觀,“實”即為真實、客觀,虛實結合就是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合理地想象和聯想,增加說理的形象性,讓抽象的深奧的道理變得生動淺顯,讓干癟的概念變得豐滿靈動,枯燥的議論變得神采飛揚。如,滿分作品《瞬間選擇,永恒坐標》:
湘江畔,一襲白衣,披散著長發,一個孤獨的背影在血紅的殘陽下漸行漸遠。終于,波濤滾滾的江水恢復了平靜。而這殘陽下的背影卻成了秭歸江畔永恒的風景。他,就是屈原……歷史長河中的一瞬卻被中華兒女永世傳唱,成為永恒。
烏江畔,烏騅馬嘶鳴不已,四面楚歌。一把青鋒劍橫在頸前,剎那間,鮮紅鮮紅的血流過青白青白的鋒刃,那珍珠般的一滴滴的血染紅了傷痕累累的盔甲,也染紅了落日的余暉。烏騅悲鳴。他,就是項羽……正是由于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一瞬間,才成就了他英雄的一生。
在這兩段中,作者在每段的開頭,或用白描或用特寫將屈原、項羽踏上死路時的形象描繪得呼之欲出,他們那瞬間選擇,成就了永恒道理,在這形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細節的處理,不僅使事例敘述有明確的指向性,而且避免了事例平鋪直敘,語言極具表現力,這與作者在寫作時融入了濃郁感情是分不開的。
作文需要真情,議論文同樣呼喚真情,“我筆寫我心”,披情出文采。只有對某一問題某一觀點充滿激情,思維才會活躍,文思才會泉涌,文句才會感人,文采才會出眾,正所謂文章不是無情物,情到深處自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