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姣
(河南省蘭考縣城關鎮回民小學)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論述
張瑞姣
(河南省蘭考縣城關鎮回民小學)
素質教育已提出幾十年,但在具體實踐中,其切實可行的方法仍困惑著許多教育者,無論是城市教育還是鄉村教育,人們都在不斷地對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進行探索,從目前的形勢看,鄉村的素質教育又落后于城市的素質教育。
長期以來,由于主觀和客觀等方面的原因,農村教育始終沒有徹底擺脫封建教育科舉制的影響,人們總是片面地認為考上大學的人是人才,致使一些學校片面地追求升學率,教師為應試而教,學生為應試而學。其具體表現為:(1)國家教育計劃規定的課程開設不全,片面抓智育,虛設音、體、美課程。(2)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學校考試頻繁。學生加班加點“開夜車”,做不完的作業,單元考、期中考、期末考、上級部門抽考等,壓得學生一天到晚疲于做題,處于過度緊張狀態,致使學生的學習只有招架之力。(3)評估學校、教師和學生的標準不科學,多數以考試成績定優劣,嚴重忽視了對學生在校德、智、體、美、勞教育內容的全面評估。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截然不同,它是一種全面和全體的教育。素質教育主張學生全面發展,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只重視智育,忽視其他“四育”;不是只重“尖子生”,而忽視大多數學生。它是一種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性,注重開發學生智慧潛能的教育,它主張學生主動發展,形成健全的個性,而不是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一味搞“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能的開發。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必能從根本上彌補應試教育的不足,更好地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使我國的基礎教育向著更高的層次發展,以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舊的教育觀念是應試教育的基礎。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及過于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把單純的培養少數尖子生的做法轉變到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上來;把單純抓智教轉變到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把片面地為“升學”服務,轉變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教師職業具有特殊性,加強農村教師隊伍素質建設,外修“形象”,苦練“內功”。
素質教育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加強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否定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發揮,因此,教師應擺正位置,在課堂上當好“導演”,控制教學過程,恰當運用學習方法,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如,在預習課中我先主張學生自學,再小組交流討論,或向其他各組學生請教,有些學生徑直跑上講臺問我。在復習課中,我在小黑板上寫出單字,點名讓學生上來組詞,然后有不同詞語的都可以上來寫。這樣,懼怕發言的學生也樂呵呵地涌上講臺,黑板上寫得滿滿的,兩塊小黑板也有他們的杰作,即使寫錯了,他們還會看著歪歪斜斜的“力作”開懷大笑。
九年義務教育課堂計劃已將活動課納入其內,但在實際的小學教育過程中,特別是農村小學,對活動課重視不夠,有的甚至仍執行傳統課堂計劃,實行應試教育模式,要促進素質教育,必須把活動課堂納入正軌。
1.要做到“必修”與“選修”,“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必修課以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為訓練的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生動、具體、富有感染力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教育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選修課以培養學生的愛好特長為主要內容,使學生多方面的才能與素質共同發展。
2.“普及”
以班級為單位,開設手工制作、文體、科普等類型活動,讓人人參與“提高”,把全校有特長的學生組織起來參加校級活動,班級抓普及,校級抓提高。
3.把活動課從學校延伸到社會
學校可創造條件,積極建立校外活動基地,把校園內外的教育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
總的來說,只要重視活動課堂,使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相對平衡,就一定能讓學生充分、和諧、全面地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素質。
目前,大部分農村小學沒有開辟第二課堂,學生知識面窄,學得死板,許多正當的愛好和特長被扼殺,使不少學生“高分低能”,缺乏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后勁不足”。通過“普九”,各學校的辦學條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均配備了一定的圖書、儀器、電教設備和體、音、美器材,各學校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積極開辟第二課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主動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或從事某一學科的興趣活動,縱向加深,橫向發展。
學校要盡最大努力向學生開設圖書室、閱覽室、實驗室、電教室、微機室、語音室和體育活動場地,并廣開渠道組織和指導學生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努力使學生在學好各門功課的前提下,初步培養某些有益的愛好和特長,奠定將來向某一方面發展的良好基礎。此外,鄉村教師還可以利用當地的環境,到野外去采集標本或進行其他動植物生活情況的觀察。
總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使命,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各學校要轉變舊的思想觀念,積極探索,大膽改革,逐步建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育教學體制,把“五育”有機地統一到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發展和健康成長,培養大批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
李志忠.“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必要性[J].山西教育,1996(12).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