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鳳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69 中學)
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教師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力求以任務驅動,以某個實例為先導,進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學和做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標準是高中歷史教學的依據,歷史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確立以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只有通過學習研究課程標準,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明確教學的重點;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通過精心設計任務,指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才能讓學生把厚厚的歷史課本學薄、 學透, 把難以理解的問題變簡單。 離開了它,教學就像失去了指揮棒,教師無法上好歷史課,學生也無法學習。 任務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教師要在總目標的框架上把其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并將具體教學內容細化為多個易掌握的“ 任務”,通過這些小的“ 任務”來體現課程目標。
教材是教師備課的主要依據,教師要深入鉆研,了解其內容、要求、編排意圖、體系以及各章節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各章節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就是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基礎,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以及他們的學習方法、習慣等。 我校學生普遍基礎不好,學習習慣差,因此任務設計要符合學情,讓學生動起來,教管并用,輔以考核評價才能將“ 教”“ 管”落到實處。 還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同一教學內容會產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預想的困難一旦出現將如何克服等等,這是任務設計時必須認真考慮的。
教學要優,效果要佳,教師就須在備課時認真考慮教法,恰當地運用教材,精心設計好教學環節,做到手中有“ 法”。 在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下,主要采納學案教學,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精講巧練,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大的任務相結合,讓學生帶著具體的任務學習。
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的優點之一就是通過有趣的課堂交流活動,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 機械的、 反復重復的任務類型會使學生失去參與任務的興趣, 因此,在任務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考慮任務的趣味性。 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一第25 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中,任務設計時可利用“ 美蘇爭霸”的漫畫進行設問:漫畫中的兩個人分別是誰? 兩人用右手掰手腕反映當時政治有何特點? 兩人左手指向導彈按鈕,說明什么? 從漫畫中看出戰略優勢當時在哪個國家? 需要注意的是, 任務的趣味性除了來自任務本身之外, 還可來自多個方面,如多人的參與、多向的交流和互動,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后的興奮感、成就感等。
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是歷史學社會功能的突出表現。因此設計任務過程中, 教師應力求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盡量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科學地使歷史感和現實感融為一體。
如人教版必修二第20 課《 從“ 戰時共產主義”到“ 斯大林模式”》通過對蘇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列寧新經濟政策的討論,聯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從歷史和現實中借鑒教訓,得到啟示,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正確看待當前出現的國企職工下崗和再就業等社會現象。 這樣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就會覺得歷史并非過眼云煙, 而是完全可以和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接軌,使學生的認識源于教材,卻又高于教材。
任務的設計,除了考慮學生興趣和情景真實性以外,還要考慮學生認知和個性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任務,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教學階梯式地層層遞進。 素質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們要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任務。 學生只有經過戰勝困難后取得成功時,才會感受到真正的成就感,才能產生更持久的學習熱情。 因此,教師可以給所有學生同樣的材料,但設計不同層次的任務,并給予不同程度的幫助;也可以把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給不同學生, 共同執行一個大任務。 執行過程中,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優差結合,團隊成員各盡其職,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共同合作完成任務。
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三第14 課《 從“ 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時,讓學生小組討論以下問題:(1)鴉片戰爭以后,為什么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2)林則徐和魏源在學習西方過程中有何異同?(3)怎樣評價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任務的程度由易到難,讓每個小組思考,分別由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 在這樣的教學環節中,學生既有討論又有獨立思考,真正的主角是學生,而教師的作用只是組織、引導、鼓勵、幫助學生,充當更好地發揮其長處、才能的“ 幕后導演”。 在探究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自由,把“ 思考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 做”的任務派給學生,把“ 說”的機會讓給學生,把“ 創”的使命交給學生,從而將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推向自主質疑、探索獲取知識的前臺。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小組討論當中,不要讓一些學生成為旁觀者,要讓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歷史知識是一個整體,是由點、線、面、體串成的知識網絡,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抓住知識范圍之內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學科體系之中, 形成歷史知識的立體性、綜合性和整體性。 因此任務明確后,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或討論或自學或探索來完成任務,而不是全部由教師來自導自演。教師在帶領學生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以后,就應該盡快將任務交給學生來單獨或共同完成。 因此,任務設置要有可操作性,對學生來說應是可以完成的、可行的。 學生要知道自己做什么,明確將要完成什么任務,老師要進行及時的跟蹤和檢查,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般來說,開放型任務要求可以高一些。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一第13 課《 辛亥革命》時,由于本節課的難點就是讓學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所以在講授完這節課的內容時,我引導學生對“ 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說失敗了,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是怎樣認識的? ”進行討論,每個人都說一說自己的觀點看法,讓學生在互相討論的過程中明確辛亥革命的意義。 如有人說:“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為它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有人說:“ 辛亥革命是失敗的,因為它沒有反帝國主義,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 ”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而且可以讓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讓學生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發展。
高中學生正處于個性張揚、熱情奔放的年齡階段,他們需要舞臺展示自己從而獲得成長的感悟。 我們教師應做導演,而不是演員,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尋找學習方法,提高能力,拓展思維。 正所謂“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因此,在任務設計過程中教師應事先想到學生回答的內容, 估計學生會在什么地方出錯,什么地方卡殼,什么地方含混不清,應采用什么方法幫助學生化解問題等;而實際教學時,學生往往會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問題,對這種情況教師應靈活處理,適時引導。 教師還要善于把問題繼續引向深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史觀,明確任務的解決并非教學的最終目的,不能以得出結論為教學的終結,因為學生會不斷產生新的疑問,要注意拓展學生的思路,引領學生進入更廣闊的學習空間。
總之,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歷史教師進行“ 任務”設計時,要仔細推敲每個知識點,統籌兼顧,為學生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 任務”, 使學生更充分地、 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變被動學習為生動活潑的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完成“ 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自信心,使學生的學習思維不斷得到升華,這樣歷史課堂就會有生機勃勃的景象。
[ 1]劉林濤.“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J].現代教育科學,2004(12).
[ 2]鄭英.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探究[ J].考試周刊,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