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婭云
(冠縣育才雙語學校)
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1 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要培養適應新時代的高質、高知、高能的“三高”人才,僅僅依賴學校教育是不可能完成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奠基石,在教育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對子女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加強家庭與學校的合作,才能保證良好的教育效果。家校合作是一個老生常談而又重要艱難的課題。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主要指父母及家庭中的成年人)自覺地、有目的地按一定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及年幼者施以一定的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這種實施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就是家庭教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然而,教師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學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難以抵擋家庭消極教育一天。家庭教育的誤區大致可以分為:
教育孩子簡單粗暴,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動輒呵斥、誹謗、體罰等。
對孩子一味遷就,一味縱容,偏袒縱容。
信守“樹大自然直”的思想,只顧忙自己的工作、娛樂,對孩子不負責任。
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問題各抒己見,思想觀點不同,方式方法不同,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把金錢、玩具當誘餌,動不動就予以獎勵,膚淺的思想易滋長孩子的物質欲望和享樂思想。
只看分數、能力,把孩子當容器,一味地硬填硬塞,忽略孩子興趣,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以及綜合素質的發展。
很多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有的又認為孩子現在更聽老師的話,應該把教育責任放在老師身上;有些家長重養輕教,因此,他們只顧供孩子吃喝,而對孩子的行為品德漠不關心,直到孩子出了“問題”方才悔悟。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協調將對孩子的個性發展與世界觀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家庭教育是伴隨人一生成長的教育,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而且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決定作用。家庭教育有著獨特而突出的作用,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會使孩子在學校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就“一筆勾銷”。要使學校教育達到預期的目的,只有加強學校和家庭的聯系,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關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與學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育的目的。
學校教育是一種針對許多孩子的共同點的“共性教育”,這種教育最大的特點是“標準化”,即在教學過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學生在某一階段都達到某一個標準。故區別于家庭教育的個性化設計,學校在教育設計方面,以面向“常態分布”的大多數學生為主。
(1)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
“孟母三遷”的故事有一個重要的寓意,即家庭教育對人的成長影響深遠。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現在的學生凡事愿意自己做主,喜歡獨立思考。但也有很多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連吃什么,穿什么,讀哪所學校也要問父母的意見。其實,無論怎樣描述當代的學生,他們和家庭的聯系是無法割舍的。這一方面是由血緣關系決定的,另外也與現在的教育體制有關,我們的基礎教育主要還是培養“聽話”“順從”的學生,“個體性”“獨立性”的土壤還不夠豐厚。所以,學生的成長和家庭的聯系必然是緊密的。
(2)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符合學生的教育規律
學生是否接納教師的教育,一方面取決于教育者講的是否精彩,另一方面就是學生和老師是否有感情。家校的緊密結合是感情產生的橋梁。有家訪經歷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共識:教師到學生家走訪,會一下子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使老師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心靈,思想政治教育就更貼近學生的心靈。有了這種感情基礎,學生回到學校后在老師面前表現得更加“順從”了,學習勁頭更足了。
(3)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符合學生的思想教育規律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在天然存在的感情基礎上,又融進了理性的成分。作為一個對孩子寄予厚望的家長,最基本的會囑咐孩子到了學校一定聽老師的話。并且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家庭教育在學生思想及教育中的地位會更加突出。
可以通過家長會、電話聯系、家長到學校來訪等方式構筑家校交流的平臺,經歷互為信任依賴的良好關系,為家校教育奠定良好基礎。
在家長會上,我們可以明確對學生的管理目標、管理方法,及如何具體實施使家長對我們有信心;誠懇地邀請家長對我們隨時提出意見,使家長感到我們的誠意。電話是我們目前最常用的溝通方式,學生沒有及時返校,可以打電話關心一下是否是身體不舒服,學生由于某些原因耽誤回家時間,可電話告知家長不要擔心,讓家長感受到我們強烈的責任心。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目標都是為社會培養各類人才,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1)身份相似。在某些意義上,父母和教師都是孩子的老師。
(2)目的相似。父母望子成龍,老師育人成才,父母和老師都希望孩子有前途,能成為有用的人。
(3)任務相同。“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有教育孩子的義務,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是老師的天職。
(4)休戚相關。孩子的健康成長是父母的驕傲;學生全面素質提高是老師的驕傲。
(1)成立家長委員會,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并為學校的重大舉措出謀獻策;協助學校開展家庭教育研究,將成功的家庭教育經驗推廣。
(2)建立學校教育網站,通過設置學校簡介、校園動態、校長熱線、班主任信箱、家長課堂、留言板等板塊與家長互動,并可使家長克服教育中的盲目性。
(3)編制家校聯系報紙,涵蓋教育信息,家長委員會信息,優秀家長經驗談等,每學期三到五期,發至每個家庭。
(4)由老師和家長分別填寫家校聯系卡,定期更新聯系卡上的老師評價和家長評價,根據評價,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工作。
(5)向學生及家長開設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圍繞學生健康成長開展工作。
(6)鼓勵家長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以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現情況及其他孩子和學校的總體情況,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想把我們開始教育和培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幾個雕刻家帶著自己的刀子同時來到他們身邊,要把它雕琢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靈性,體現出人的思想。這些雕塑家是誰呢?其中,第一是家庭,而家庭最細致和最有才干的是母親;第二是教師,他有精神財富、智慧、知識、能力、愛好和生活……”只有學校和家庭志同道合,行動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使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王齡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整合研究[J].教育研究,2013:160-161.
[2]宋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8:191-192.
[3]蘇躍宇.架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橋梁[J].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2010:9-11.
[4]雷小明,王基祥,肖玲琳.淺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分解融合[J].當代教育論壇,2011:40-42.
[5]韓曉雨.關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27(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