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明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
數學課堂對話里的情感與智慧
周正明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
小學數學課堂對話,不僅要通過語言交流傳遞自己的數學思考和對知識的理解,更要在此基礎上實現情感的對話和數學思想方法的對話。通過對話促進發展,通過對話加深互信、升華情感,通過對話展現自信,自信參與對話成就發展,在發展中形成思想。
對話;情感;平等;智慧
數學課堂是互動的過程,對話是多種互動形式的一種方式。蘇聯文學理論家、批評家米哈伊爾·巴赫金認為:“對話要強調參與者的投入,沒有使對話參與者產生變化的交談不能稱之為對話。”對話的前提是對話雙方處于相對寬松的環境,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中,對話者能夠保持一種相對自由的心態。由于心態比較自由,所以常常能擺脫許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對話者思想的閘門打開之后,彼此相互啟發、相互碰撞,許多新的觀點就會跳躍出來,這種“新觀點”“跳躍出來”的思想交流才是對話的最終目的。數學課堂的對話,是對話者以問題為核心,師與生、生與生三維一體的互動交流過程。通過對話展現自信,自信參與對話成就發展,在發展中形成思想。
現象一:變互動對話為“滿堂灌”和“滿堂問”
數學課堂對話是互動的過程,“滿堂灌”自然不能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滿堂問”雖說從形式上是對話,但其本質猶如人有外形,卻沒有生命,少了數學對話的目標:情感與思想。
“滿堂問”在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是普遍的現象,教師的習慣是用自己設定的“問題”領著學生去找尋系列“標準答案”。“滿堂問”與“滿堂灌”相比,雖然形式上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沒有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人,沒有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
現象二:對話形式單調,問題層次不鮮明
數學對話以教師提問或以學生質疑開始,以學生個體、小組、全體學生為單位進行交流、補充、修正以及追問為過程,教師或學生總結形成結論,最后由教師或學生進行評價。數學對話通常以這樣完全或不完全的形式進行。
事實上,多數時候教師在課上為了更“安全”、更好地實施預定計劃,往往把問題答案限制在自己所認為的范圍之內,對于超出自己范圍之外的答案,就會排斥、拒絕。很少會把有必要討論的問題,有計劃或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因為多數老師考慮的是時間,為了不浪費時間會直接叫那些能夠準確回答的學生,久而久之,多數學生就會對所謂的“發言”感到乏味而拒絕,這樣的課堂就變成幾個學生的舞臺和多數學生的看臺。這樣的數學對話是“冰冷的”,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沒有情感的。
現象三:對話態度不平等,傾聽藝術不高明
在數學課堂對話中一直存在這樣的普遍現象:隨著年級的升高,舉手發言的學生越來越少,學生主動參與對話的機會越來越少,隨之而來的是被動、誤解,甚至是對立。就這種現象,我與學生聊過多次,原因如下:(1)有時懶得舉手,會了就行了;(2)他們不會輕易拋出自己的觀點,害怕不能符合別人的判斷標準,怕回答時出現什么情況而招同學嘲笑,怕同學們說他愛出風頭,失去友誼;(3)諸如還沒有想好別人就回答了,有時舉手總是白舉了。學生主觀因素造成的現象從心理的發展角度來看也是正常的,但這并不排除教師人為因素對其心理變化的影響。
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師生和諧相處,教學才得以升華。平等的對話教學,是一種強調通過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包容、關注、思考,以及適時的調整與適度的積極評價,來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展的教學。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在愉快、平心靜氣的時候,接受的信息多,學習效率高,對于小學生而言,也容易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教師應該成為出色的主持、忠實的聽眾、友好的伙伴。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教師和學生平等、合作、交流,教師對學生認可、接納、傾聽是師生對話之源,傾聽需要的是教師的智慧。
現象四:對話目的不明確,評價手段不積極
提出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有時我們會有意識地使用“對話”來懲罰學生,這是“對話”中的問題之一。這種手段我們不能說完全不可用,但其對話的目的已發生了偏離,同時會引起學生的情緒波動,甚至會引起對立情緒。
數學對話是借助問題情境,在平等和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里,通過語言交流傳遞自己的數學思考和對知識的理解,更要在此基礎上實現情感的對話和數學思想方法的對話。
在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與一般性質的對話有明顯的區別,其不只是兩者之間的語言談話,還包括兩者在思想、精神層面的交流,實現兩者之間的彼此包容、吸引以及共同參與,是一種心靈的交流溝通。通過積極的、富有創新的、開放的對話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提高教學技巧,進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戴德富,李小桃.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對話[J].心事:教育策劃與管理,2011(0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