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江紅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實驗小學)
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但最近我作為語文賽課的評委聽了很多節語文課,發現學生的朗讀狀況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朗讀教學更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但實際情況是,我們的朗讀教學中存在不少失誤:
1.時間不足。朗讀在一堂課中所占的比重還相當輕,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只有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
2.“響亮”不清,喊讀嚴重。一部分學生在朗讀時聲音非常響亮地喊讀,卻不知“喊讀”讀的是符號,而“朗讀”讀的是味道。
3.朗讀教學質量低下,只是低層次的讀響亮、讀正確,缺乏對學生感情朗讀的具體指導。
4.“感情”不明,貌合神離。語文老師也都把“有感情地朗讀”作為教學目標,卻不理解“有感情”的真正內涵是:讀出意、讀出畫、讀出境、讀出情。
5.關注形式,不重目標。在朗讀教學中,讓多名學生朗讀,并采用多種形式,看似熱鬧,但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沒有及時評估反饋。
6.指導抽象,云霧朦朧。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技巧,不重語言內涵。
國家督學李希貴曾經說過:語文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讀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保證學生朗讀的時間,去掉繁瑣的分析,努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
崔巒指出:語文要由繁瑣的語言分析轉為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通過教師的引讀、范讀、朗讀技能的傳授等,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感悟能力。具體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
1.用語言“畫畫”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動詞、形容詞等,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通過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如,在《火燒云》中,“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讓學生抓住描寫顏色的詞,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火燒云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感受自然的美。
2.用語言“傾聽”
《觀潮》中,“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讓學生抓住描寫聲音的詞語,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受到這確實是“天下奇觀”。
3.用語言“品嘗”
《我愛故鄉的楊梅》中,“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摘一個放進嘴里,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讓學生通過品讀,品嘗到楊梅的味道。
4.用語言“搭橋”
用語言“搭橋”,也就是創設情境,走進文本。在教學中,教師應立足語言訓練,巧妙地創設情境引導想象、角色扮演,從而促使學生進入文本,感悟品讀,應該更能增強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巧妙地創設情境引導想象、角色扮演,立足語文訓練,從而促使學生進入文本,感悟品讀,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樣。教說明文時采用默讀搶答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學童話時采用輪讀課文的方式講故事;教學散文時采用師生賽讀的方式比輸贏;教學對話多的文章時采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鍛煉口才。
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樣子,走形式。為了讓學生把書讀好,可減少課堂容量,特別是漫無邊際的拓展。教師讓學生朗讀的要求要明確,究竟是讓學生讀正確、通順,還是讀出感情,讓學生評價的時候也要圍繞要求來評價,不要過早拔高要求,我們常常看到在課堂上初讀課文時,學生起來評價時就說沒感情,教師也沒予以指正,給其余聽的學生誤導,也讓讀的學生無所適從。老師應引讀、范讀,適當地傳授朗讀技能,如告訴學生:吐字清楚、連詞朗讀、重音輕讀,聲音不管是輕還是重都要有力度。對課文中的長句子要特別注重斷句停頓的指導。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融入學生自己的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在書聲瑯瑯中領悟課文的內涵。
朗讀是情感體會的重要方法,憑借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理解語言內涵,理解語言情感,是復雜的心理過程。因此,對一些情感豐富的內容的朗讀指導試圖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需帶學生走近作者,進入課文,全身心地感受,以準確體會、表達情感。于老師善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以一步步縮小他們與作者、與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使朗讀達到“言自口出”“情自心達”的效果。當然,朗讀訓練并非一日之功,需長期扎實地訓練。“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朗讀的過程:敢讀(大膽自信)—能讀(正確通順)—會讀(富有感情)—樂讀(欣賞享受)。只要我們在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一點一滴地抓,一日一日地積累,量的積累總會產生質的飛躍,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