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宇 唐健 李瑞璜 楊小偉 曾澎湃(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采油二廠,新疆 庫爾勒 841000)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石油開采行業的不斷發展,對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加大,但是部分大型的石油開采量卻逐漸在減少,這不僅加大了石油開采工作的壓力,同時也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水平。水平井采油工藝是石油開采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該技術的科學合理應用,對水平井采油的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須不斷改進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以加大石油開采量,滿足社會發展對石油的需求。
20世紀50年代正值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初期,因而石油開采技術相對國外的大部分國家而言尚不成熟。至20世紀80年代,我國引進了水平井采油工藝,并在國內廣泛推廣及應用后,才促使我國的石油開采行業迅速發展[2]。隨著水平井采油工藝在國內不斷應用及推廣,加之國家對該項技術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和研發力度,目前該技術已有較大程度的改進和完善。但在發展過程中尚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阻礙了水平井采油工藝的發展。因此,水平井采油工藝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水平井采油工藝的完井試油過程難度大,且試油結果繁雜,工藝技術要求高,實施起來比常規的水平井困難。
1.2 當前,國內在地下滲流機理方面的研究水平有限,其研究進程遠不及鉆井技術的發展速度,諸多問題目前尚無解決方案,多數以往所應用的石油開采原理、工藝技術等逐漸顯現出其落后性,而一些計算方法的精準度及設計原理等也難以滿足石油開采行業的發展需求等,上述難題均可對水平井采油工藝的研究理論及技術實踐產生影響,阻礙該技術的發展。因此,必須全面、系統地研究水平井采油工藝,建立具有完整性的水平井開采與開發原理及配套技術。
1.3 在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增大,除了進口石油,國內的石油開采也受到了極度重視。而在這樣有利的社會形勢下,我國的水平井采油工藝卻未達到生產增長的要求。水平井采油過程中,一般的管材、管柱等常用的原材料和工具無法滿足石油開采所要求的技術水平;同時,目前我國水平井采油工藝中所應用的修井技術和維護技術并非應用世界先進的技術,致使在修井、維護等過程中的作業效率低。而相對該方面而言,多數發達國家在使用水平井采油工藝時,其開采、修井、維護等各個領域的技術含量均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因此發達國家在生產效率、經濟和社會效益等方面都是國內不可及的。因此,我國在進行水平井石油開采時,不僅需要確保原有資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時還要注重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引進相關經驗和開采技術。將所引進的技術與經驗與國內的具體國情充分結合,建立符合我國石油開采行業所需的工藝體系,不斷實現石油生產效率,提高經濟效益。
2.1 我國水平井采油工藝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逐步得到完善,在石油開采應用中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我國的水平井鉆井技術應用歷史較久,自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末,以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為主的完井水平井就達294口[3],其中包含了一般的及結構較為復雜的水平井類型。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水平井種類不斷增多,在引進了應用于油田的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后,使我國的石油開采行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目前,我國不斷加強對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的宣傳與推廣,加大對該技術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并培養專門的人才,爭取促進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2.2 國外水平井采油工藝的發展趨勢
目前,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西方發達國家在水平井采油工藝方面的技術已有較大程度的完善性,水驅技術在水平井采油工藝開采重油中的作用越來越成熟。因此,我國在對一些尖銳的問題如天然裂縫油層、薄層油層等進行處理時,應注意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西方發達國家在應用水平井采油工藝時,有兩個特點極其明顯,其一是充分利用了負壓鉆井技術,負壓技術可有效減少鉆井液浸泡于油層中的時間,避免了油層的污染,有利于提高鉆井機械設備的作業效率,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井下問題的發生。其二是應用一個單向的水平井朝向總水平井發展并由分支井替代水平井。上述兩個特點將分支井和水平井的完井技術進行科學簡化,有利于達到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應用的預期效果。
水平井采油工藝是一種先進的石油開采技術,應用于石油開采中,不僅促進了石油開采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提高了企業、社會的經濟效益。總之,我國目前的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發展尚不成熟,只有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并注重對自身落后的技術不斷改進與完善,促使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以更好地為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作出貢獻。
[1]顧明,何坤倫,王雙生等.淺析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的研究和應用[J].科技資訊.2014,(26):69.
[2]高磊.論述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的應用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13):232.
[3]郭玉強,王麗莉.淺談水平井采油工藝技術的現狀與應用研究[J].價值工程.2014,(3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