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蓮海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柳州 545004
模板是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的重要工具,特別是現澆結構的模板技術,直接影響到混凝土工程質量、施工安全、施工進度和工程建設成本。混凝土脹模后不僅會造成構件幾何尺寸增大,而且還會影響到混凝土的外觀質量以及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就現場常見的脹模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脹模處理、防治措施,以供施工參考。
(1)模板質量、強度、剛度及穩定性低: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模板用材不當、模板膠的質量不好、單塊模板的含水率太高,涂膠量過少,陳化時間過長或不足,以致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混凝土側壓力作用下產生脹模現象。(2)模板在工程上由于多次周轉使用的,造成模板剛度不夠或周轉數次后剛度降低,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混凝土側壓力作用下產生脹模現象。
(1)梁支撐系統在一般情況下,垂直支撐設置在柱兩側500mm以外,不設置在接近柱的一側,使該部位模板側向支撐不可牢固,容易造成脹模。(2)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施工荷載最大的部位出現在梁柱接頭處,加之接頭處鋼筋較多且相互交錯分布,不按規范進行振搗,或者振搗時間比較長,模板在外部荷載作用下因固定不牢產生側向位移而引起脹模。(3)在支撐模板時,在距柱頭約400mm處設置拉結筋螺栓或梁模板固的卡子,梁側木模板的厚度一般為20~25mm,當梁高小于500mm時,側模能承受的懸臂混凝土側壓力約300mm長;如果梁高大于500mm,側模難以承受混凝土側壓力,側模懸臂端產生變形,造成漏漿或脹模。
(1)先彈垂直線,將脹模一側混凝土面用鋼釬逐層剔鑿,用毛刷刷干凈,并用水沖洗,使其無松動石子及粉塵。(2)檢查因脹模是否引起鋼筋位移。如果鋼筋位移,剔鑿的深度應滿足鋼筋復位后保護層厚度要求,然后進行鋼筋復位。重新用毛刷刷干凈,并用水沖洗,使其無松動石子及粉塵。(3)用與混凝土結構相同的水泥做成水泥漿在修補處涂刷進行界面處理,以使新舊混凝土能充分結合。(4)再用1:2水泥砂漿進行抹面處理即可,如果厚度大于20mm,需要掛設鋼絲網來進行補強處理。施工完畢終凝后加強淋水養護。
(1)選用模板的類型和構造必須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及穩定性,不易變形,整體性好,以保證外形尺寸準確、成型面光潔。要根據工程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木模板、鋼模板或組合模板。(2)經過多次周轉的模板要經過嚴格的檢查和篩選,選擇外觀質量好、強度高、剛度較大、無裂縫的模板,嚴禁使用廢棄模板拼接而成的模板。(3)選用的模板、螺栓和三型卡等在進場時應進行嚴格檢驗,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1)墻、柱模板施工下角基層一定要平,控制2mm之內,若平整度不夠,支模以前要用砂漿找平模板底角。為防止模板底角發生偏移,在澆筑底板時插Φ20鋼筋頭,模板外側用腳手管進行固定。(2)對拉螺栓的設置:除按計算進行設置對拉螺栓外,還應該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靈活設置。要嚴格檢查對拉螺栓的間距,確保柱梁板墻的外形尺寸,同時要彈線來確定螺栓孔位置,確保外觀整齊。螺栓方面,可采用雙螺母或帶銷子的螺栓。螺帽脫落會引起螺栓破斷,如一個螺栓的螺帽脫落失效,會加大周邊的螺栓受力,導致其變形以致斷裂,依次造成更多的螺栓斷裂,從而發生整體爆模,可采用雙螺母或使用帶銷子的螺栓防止螺帽脫落。(3)鋼筋支腳的設置:為了讓模板下口的對拉螺栓更加牢固,提高墻、柱模板下口的承載能力,在澆筑下一層混凝土時,應在距柱、墻模板上口250~300mm處預埋鋼筋做支腳。二次接槎的地方,應清理干凈墻、柱下口的殘漿、乳漿、雜質后,再支撐上一層模板;在澆筑下一層混凝土時,在其模板上口內側周邊固定寬20mm厚20mm的木條,使澆筑后的混凝土上口形成凸型,以便與上一層模板下口緊密接觸,加上有鋼筋支腳當對拉螺栓,這就確保模板下口不會脹模。(4)模板在節點處的支設:在節點處模板難加固,而支設模板時通常會留拼縫,由于拼縫用的模板較小,有時僅鑲一塊模板條,這就進一步增加了模板加固的難度。因此在支設模板時,先從節點處向中間支設,這樣拼縫被從兩頭趕到中間模板就便于加固。
模板的驗收應嚴格按照模板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進行。模板安裝施工完成之后鋼筋綁扎之前,模板施工技術的人員應嚴格檢查,按照施工驗收規范對模板的施工質量驗收,檢查和驗收的重點放在:幾何尺寸、標高、軸線、邊模支撐、節點模板安裝情況、陰陽角連接情況、模板下口支撐情況以及整體安裝情況等,發現問題應及時進行整改。把好模板施工驗收關,預先控制好施工質量,才能防止混凝土漏漿、脹模現象的出現。
(1)施工中應認真執行混凝土澆筑方案,嚴格控制二次澆筑時間,確保實際施工與計算相一致,確保混凝土側壓力不超出計算值,同時應控制好澆筑速度和混凝土初凝時間。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每次下料高度應合理控制,以防高度增大過快而使混凝土側壓急劇增大而引起脹模。
(2)振搗時要做到迅速插緩慢拔出,快插的目的是防止先將上層混凝土振實而與下層混凝土發生分層、離析現象;緩慢拔出為了讓振動棒拔出時所形成的空洞盡快被混凝土填滿。混凝土澆筑應分層進行,分層厚度為≤450mm,振搗棒應插進下層且大于50mm,以使新舊混凝土充分粘結。要在下一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完成上一層混凝土振搗。振搗時間要適度,不過振、不漏振,出現混凝土表面無顯著下沉,無明顯氣泡,表面溢出灰漿即可。已振搗的部位不得再次插入振動捧振搗,避免爆模現象產生。
(3)澆筑時,應設專人監視模板、螺栓、錨固板的變化,如發現變形、移動時,立即停止澆筑,并在已澆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好。
[1]張志堅.梁柱接頭處混凝土跑模漏漿的防治[J].安徽建筑,2002,(6).
[2]郭明林.混凝土脹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4,(19).
[3]郭炳楠等.330kV GIS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法[J].寧夏電力.2012,(z1).
[4]王艷紅.混凝土主體結構剔鑿露筋部位的處理[J].山西建筑。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