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菊香
【摘 要】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價值,注重提升學生的道德涵養和審美情愫,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人文教育。本文作者從挖掘文本內蘊、誘發情感體驗和注重以生為本三個方面闡述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合理滲透人文教育的門徑。
【關鍵詞】文本內蘊;情感體驗;以生為本;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育,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了人文精神對各個學科的滲透,這是教育理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其現實意義遠遠超越了教育本身。正如初中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和諧發展,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價值,注重提升學生的道德涵養和審美情愫,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人文教育,具體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挖掘文本內蘊,體悟人文之美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可見,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學好語言文學知識,而且要學會如何做人。由于新教材所選的文本不管是散文、詩歌,還是小說、寓言,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結晶;在作品的字里行間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人文因素,達到“文道結合”的極高境界。這就要求一線教師深入鉆研教材,領悟作者的創作意向,積極挖掘文本蘊含的人文價值。正如法國藝術家羅丹坦言:“美是到處存在的,在我們的視野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我們只有充分挖掘語文課中的豐富的美育資源,才能要實現如下審美化的教學目標:
首先,善于尋找文本中的自然美。作者在各自創作的作品中所描繪的自然景物,既展現了大好河山的自然美,也表達了作家的審美觀點,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對此進行的精辟概括。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寫景的作品時,不僅要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而且要培養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不斷提高美的鑒賞能力。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少作品反映自然美的,諸如朱自清的《春》和酈道元的《三峽》中的景物描寫,王維的《山居秋瞑》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古代詩詞中對自然美的描繪更是突出,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其人文內涵,就能讓學生感悟人文之美。
其次,仔細挖掘課文中的社會美。所謂社會美,就是指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美,它既包括精神現象,又包括物質現象。凡是表現主人公高尚的情操和真摯情感的的文章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美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逐步提高道德水準和審美能力,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核心的人生觀,正確辨別現實生活中的真假與善惡。諸如《岳陽樓記》的情愫美、《背影》中的人情美和《我的叔叔于勒》中對當時社會生活中丑惡現象的揭露,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或假、惡、丑的主旨,這些都是學生茁壯成長所必需的精神養料。
二、誘發情感體驗,蕩激人文精神
初中語文教育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的教育,即教師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資源來培育學生,使更多的學生汲取精華,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少作品滲透了人文精神,諸如《散步》中蘊含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背影》中體現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林中小溪》中歌頌了小溪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美麗的西雙版納》中突顯了作者對祖國美麗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俗風情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膜拜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抓住如下名人的經典之句誘發學生產生情感體驗:古代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堅定信念和抱負,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的人文情懷;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膽忠誠與愛國情操,岑參“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依依惜別之柔情,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銳意進取的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當代毛澤東“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偉大理想和博大胸襟,這些精辟的感嘆都能點燃學生情感火苗,以利學生從內心深處蕩激人文精神。
三、注重以生為本,激活人文情懷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擁有豁達的人文情懷。作為教師只有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能從內心深處尊重、賞識每一個學生,才能使學生在尊重、自信中發現自我,產生勝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我們要找準最佳的教學時機,放飛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渾厚的的人文氛圍中展示自己的價值,切身感悟到創新所帶來的的無比快樂。眾所周知:語文只是依靠語言文字來塑造形象、抒發感情、描繪情景的,而語言又是人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外殼,兩者有機統一,缺一不可;讓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閘門是初中語文教學思維訓練的重要內容。所以,我們一旦要千方百計的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促使學生在知識的星空中自由的翱翔,盡情的釋放自己,愉快的感悟人生。譬如,當學生學完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后,我就要求學生針對小說的結尾進行續寫,許多學生興趣盎然,有的學生描寫主人公最后一次離開咸亨酒店后,竟然連滾帶爬到了一座破廟里,晚上他夢見自己金榜題名——考中舉人,但還沒有來得及慶祝就一命嗚呼了;有的描寫成孔乙己后來拄著拐杖艱難的走到一家豆腐店門口,店主人立即吩咐家人把孔乙己抬進了家門,經過一段時間的療養,孔乙己身體基本康復,店主人借給孔乙己2000枚銅錢開了一爿小書店,生意還算紅火。新中國成立后,孔乙己擔任了合作社會計,還娶了一個農村姑娘為妻,生活幸福美滿。類似的續寫,學生創造了一個個新的孔乙己形象,有效的激活了人文情懷。
煙無常形,教無定法。我們只有順應時代改革潮流,全面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全方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情感和道德,才能讓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交響樂,成功展現人性的魅力,充分發揮“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育人功能。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東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