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瑩瑩
課堂提問不僅是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也是一種充滿藝術的教學方法、手段。通過優質的課堂提問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的信念,調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能,造就高效的課堂。本文就如何進行優質的提問談一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孔子語:“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有疑問才能產生認知需要和認知沖突,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使學生產生質疑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提問。課堂提問不僅可以調控教學過程,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調動學生思維,吸引學生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
優質的課堂提問恰似一盞明燈,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信念,挖掘學生潛能,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出思維的“暗區”,照亮智慧之路。這樣的課堂自然高效。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存在一些質量不高的提問。例如:
1.隨意性強,未經設計。講幾句就問“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問題。很多時候學生只是隨聲附和,對課堂教學的作用甚微。
2.偏好一問齊答。不少老師把提問當成教學點綴,通過一些淺顯問題的提出,追求學生齊答的熱鬧的場面,看似學生積極參與、氣氛活躍,但實際上并沒有引發學生進行深入地思維活動,實效性欠佳。
3.滿堂問。有些老師錯誤地認為課堂提問越多越好,而這些問題又雜又碎,牽著學生走,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也使學生身心疲憊,對所提問題失去了興趣。
4.自問自答式提問。提出問題不給學生足夠思考時間,見無人應答,自己便說出答案。這樣的提問不僅起不到作用,而且時間長了學生會形成思維惰性。
要做到優質,我認為提問應該具備“巧”、“準”、“廣”、“活”這四點。
一、問得“巧”
1.適時
適時指要選好課堂提問的時機,把握好提問的切入點,巧妙的啟發點撥,激起思維碰撞。
從內容上看,提問要在知識的重難點處,新舊知識的銜接處,疑點矛盾處,學生似懂非懂處,通過提問使學生“撥開烏云見明月”。例如,在“浮沉條件”這節課中,開始我提出問題:“木塊放入水中為何浮在水面?”學生回答:“因為木塊輕”,接著我取出質量更小的石子,繼續提問:“石子比木塊輕,為何又沉入水底呢?”通過兩個簡單而又適時的提問,激發了認知沖突也激起了學習興趣。
從時間來看,應選擇學生情緒比較穩定,對學習內容比較感興趣時提問,此時學生思維活躍,事半功倍。也可以在學生注意力剛要分散時提問,能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起到警醒作用。
2.適度
適度就是要在課堂設計一些費時少但是很有實效的問題,以簡駁繁。教師若能通過少而精的提問來引發學生深入地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才是高效課堂的體現。
二、問得“準”
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
1.提問的難易程度要適中。如果太難,只有少數優生能答出來,那么中等生與后進生則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提問則變成了走過場,無多大意義。如果太容易,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對答如流,這樣表面看起來你呼我應,實際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這樣的提問非但沒有價值,而且會養成學生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
教育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做“最近發展區”,教師的提問就應控制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就如同讓學生摘桃子,應該“伸而不得,跳而有獲”,既不能讓他們毫不費力地回答,又不能讓他們“望而生畏”。這要求教師在提問時應該注意:
(1)課堂上隨機應變,提問后若發現多數學生一臉茫然,不知所以,那就應該及時作出提示或降低難度。
(2)提問時要根據學生基礎知識和思維水平,讓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得到發展。例如,在復習“牛頓第一定律”時,可以讓后進生回答定律的內容,讓中等生解釋“一切”“不受外力”“總是”這些關鍵詞的含義,讓優秀生敘述牛頓第一定律是怎樣得出的。
2.問題要有指向性
提問不能模棱兩可,目的要明確,有指向性,要使學生清楚要回答的是什么問題。
我認為教師應該做到:
(1)所提問題范圍大小要適中,盡可能具體化。
(2)提問的用語要準確,能表達想要的意思,但教師的語氣盡可能要恰當,別做暗示。
三、問得“廣”
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有些老師只把眼光投向某些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上,課堂變成了“優生”展現自我的舞臺,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課堂上的“漫反射”。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來參與教學過程,盡可能給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讓每個人都體會參與和成功帶來的快樂。
四、問得“活”
問得(靈)活,是指教師要注意適時變換提問的方式。有些教師喜歡在課堂上總是提問一些固定形式的問題,比如“什么是”“這是什么”等“概念式”的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這些做法時間長了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對內容失去學習興趣,因此課堂提問也要講究新穎,同一個問題換一個角度提,學生就會興趣盎然,思維活躍。比如,教師提問時可適當多問一些“為什么”“怎么樣”這種“理由式”“方法式”問題,也可以有一些激趣式問題。
例如:杠桿平衡條件F1/F2=L2/L1,可知L1是L2的N倍,F1是F2的幾分之一。有的老師可能會直接問“L1是L2的N倍,那么F1是F2的多少倍呢?”,有的老師會變換提問方式“你對公式F1/F2=L2/L1是如何理解的?”。我在課堂上是這樣提出這個問題的:請由公式F1/F2=L2/L1分析,你和大象能玩翹翹板嗎?若能,說明具備什么條件?這時不需要我的督促,他們都十分樂意地去思考問題的答案。可見,教師若經常交替使用多種提問方式,會有利于課堂教學有效順利的進行。
總之,優質的課堂提問要講究方法與策略,要像一塊塊石子投向平靜的湖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高效的課堂離不開優質的提問,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多實踐,多思考,多總結,我們的課堂定會少些枯燥多些精彩,學生思維的浪花也會越發的澎湃,到達智慧的彼岸!
【參考文獻】
[1]孫忠武.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初中物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5
(作者單位:江蘇省銅山區大許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