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發
《數學課程課標》指出:數學是人們在生活、勞動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數學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這么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足以說明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對他今后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小學階段是孩子學習的初始階段,其習慣的養成就尤顯重要,因此我認為在小學階段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的根本保證。
一、培養認真閱讀課本的好習慣
課本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依托之所在,是學習的主要途徑。如果學生不能夠認真閱讀文本,就會出現審題錯誤甚至不會審題、不會分析題意等現象。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決他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題目。如:在下面的方格里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并標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對于后面一個問題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未能完成。又如:小明騎自行車20分鐘行了4千米,每分鐘行了多少千米?行一千米要幾分鐘?原因在于沒理解題目的意思。又如:在求兩數相差的題目時,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這樣的事經常發生在沒有閱讀習慣的學生身上。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是多么的重要。當然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的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研究、推理等進行有規律的思維活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課堂專心傾聽的習慣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因此,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聽的習慣。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讓學生在課堂上專心傾聽呢?小學生活潑好動、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點,因此只有在課堂上抓住孩子的興趣點和好奇心,才能達成我們的目的。那就要求我們老師緊緊抓住文本把枯燥乏味的單純的知識變成學生喜聞樂見的趣事,這樣就能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堂語言生動有趣,條理分明的數學課還是能把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的。但是有小組討論需要組員發言時,就有同學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未能做到專心傾聽同學的發言。針對這一情況,我常常利用學生喜歡表現的年齡特點,讓他們都來做小老師,對發言的同學作一個評價,如:他回答的對嗎?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誰能幫他補充等等。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堅持專心聽講,既讓學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課堂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習慣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在數學教學中,教會學生思考就是要積極引導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的習慣。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拋出問題時,一定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好的同學能很快舉手回答,但為了照顧到中、下程度的學生,應多留一些時間讓大家思考,待已有相當多的同學舉手后,再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甚至可以讓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回答,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逐步引導他們開動腦筋想問題。也可讓其他同學幫助他們補充,既調動同學積極思考問題又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還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可能產生新的見解,有了見解就會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就產生新的思考,在不斷的交流和思考中找到正確的答案。合作學習是數學學習有效手段,也是養學生的協助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如:在教學《統計》時,我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路口視頻,讓學生統計在一分中之內過往的車輛有幾輛貨車、幾輛面包車、幾輛小汽車,幾輛公共汽車,一遍放完后,很多同學都說:“老師,太快了,再來一次。”我不吭聲,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學們還是來不及記錄。然后我問學生:為什么看了兩次都為未能記錄下來呢?你們在小組里討論一下,有沒有辦法能又快又準確的記錄下來呢?同學們各抒己見,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組員記錄面包車、有的記錄貨車、有的記錄小汽車、有的記錄公共汽車,1分鐘視頻播完后,各個小組都有了統計結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明白了一個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進行了小組合作,從而使合作成為學生的一種需求。合作交流既可以減輕學習負擔,又交流同學們的不同意見和思路,使之思維得到拓展,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四、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和應用數學的習慣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事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如:在教學小數的認識時,問同學們你們到超市買東西看到過商品的價格嗎?它們是多少錢?有哪些數字我們不認識。從身邊找數學素材。又如:在學完數字編碼后,知道在生活中應用很廣,電話號碼、身份證號、郵政編碼等等。感受到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激發學生學習好數學的欲望。
(作者單位:尤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