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莉
【摘 要】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問題設計是否有效直接影響學生對文本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本文結(jié)合教學案例,從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方面談論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效問題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學;有效問題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曾言:“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在語篇教學中,設計有效問題可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走進語篇,也是提高閱讀技能的重要手段。下面結(jié)合新標準英語六年級《Hellen Keller》一課,分別從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談談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設計科學有效的問題。
一、閱讀前,“扔石子”,創(chuàng)情境
教學片斷1:演唱歌曲When I was a baby。學生進行兩兩對話展示:When you were a baby, what could you do ? I could … 然后教師揭示課題,T: Could you read books?Ss: Yes./No. 師拿出《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T: Who wrote it?Ss: Hellen Keller.
讀前活動是閱讀教學的前奏,我們可以通過“扔石子”的方式,設計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問題,通過問答形式來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經(jīng)驗,創(chuàng)設與文本接近的語言情境。
問題設計策略一:緊扣話題,激活知識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緊扣話題,幫助學生建立起語篇與已有知識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在Hellen Keller一課中,教師“扔石子”,兩兩討論When you were a baby,what could you do? What couldnt you do?引導學生自主回顧語言知識,歸納相關語言信息,激發(fā)其探究新知識的愿望和興趣,為新舊知識的遷移鋪墊和過渡。
問題設計策略二:圍繞課題,鋪墊知識
揭示課題后,教師拋出“你知道海倫·凱勒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效的問題必須基于語篇話題,問得好,不僅幫助學生了解與文本相關的知識、文化背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將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邏輯思維和探究能力。
二、閱讀中,“瞄靶心”,抓重點
教學片段2:1.初讀課文,學習詞匯could,couldnt。2.細讀課文,理清語篇框架。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讀中活動是英語閱讀教學的主體和核心環(huán)節(jié),其主要任務是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文本大意,理清文本思路,從而獲取文本的具體信息。課堂教學的“靶心”, 即語篇的重點。抓住了重點,也就抓準了方向,重點解決了,教學的任務也基本落實了。“瞄靶心”即針對重點設計問題,?直奔主題,干脆利落。但須難易適度,巧而不死。只有這樣,才是有主攻目標、有針對性、有激發(fā)力、也有實效。
問題設計策略一:整體把握,理清脈絡
教師應當根據(jù)自己的教學思路,緊緊抓住語篇的主線設計一些主干問題。巧妙地將整個語篇融合在一起。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展開討論。隨著問題的解答,很自然地獲取了重點信息,把握了文章脈絡,建構(gòu)了語篇的整體框架,形成了相應的閱讀技能。
問題設計策略二:層層深入,關注細節(jié)
有些語篇具有一定的層次性,這時教師不能盲目提問,否則只能使學生對語篇的理解浮于表面。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Blind people are normal people.這個句子時,提問緊扣靶心blind people、normal people,幫助學生層層剖析文本,把握語篇內(nèi)涵,加深對語篇內(nèi)容的理解。
問題設計策略三:借助資源,挖掘文本
語篇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難懂的詞匯,學生無法根據(jù)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義。這時,教師可適當借助課外資源幫助學生更為準確、透徹、全面地理解語篇的內(nèi)容。教師播放Hellen 學習讀寫的視頻,讓學生帶著問題“她怎么學會讀和寫的?”觀看真實的影像代替冗長的講解,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表達欲望,加深了學生對詞匯的理解,挖掘了語篇內(nèi)含的思想。
三、閱讀后,“點豹斑”,促升華
教學片斷3:說一說,寫一寫。教師呈現(xiàn)貝多芬、阿炳和張海迪的圖片,引導學生張口說出他們的基本情況,并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問題設計策略一:巧用文本,創(chuàng)建范式
在Discussion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抓住教材文本已有的句型She couldnt…She could…并以此為范本,增加了She cant…She can …等句型,讓學生結(jié)合人物的相關信息進行試說仿寫。學生說和寫的過程是一種全新的語言創(chuàng)造—基于文本范式又高于文本范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問題設計策略二:滲透情感,升華語篇
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思維能力的任務,同時還承擔著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本課教師首先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貝多芬、阿炳和張海迪的事跡,在學生認知與情感積淀的基礎上,教師循循善誘,一句Disable people are normal people. They can work and learn, too.以“一斑”引出“全豹”,升華語篇情感,引導學生了解殘疾人努力克服自身缺陷,做到和正常人一樣能讀能寫,進而增強學生永不放棄的意識。
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是小學生提高技能、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科學的價值觀的主要方式,教師應把問的機會逐漸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逐漸走上學會、會學、樂學的良性循環(huán)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東.2009.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新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小學英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