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
【摘 要】歷史學科自改革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課堂上我們看不到往日的死氣沉沉和“滿堂灌”的現象,學生充分發揮了主體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用創新的模式,新穎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興趣中學會歷史知識。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改革
在新課程中采用“低、小、多、快”的課堂教學策略能有效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低”即“低起點”,就是了解學生相關知識、基礎、能力和心理準備的情況,設置起點在學生努力一下就可以達到的水平上,聯接新舊知識產生網絡。
“小”即“小步子”,就是根據實際情況,設定可以達到的目標,教學步子要小,由易到難設定教學內容,由簡到繁分解合理的層次,分層漸進中把產生挫折事件的概率減至最低。學生時時有進展,處處有成功,感受積極有力學習狀態,不斷增強學習自信心和動機。
“多”即“多活動”,學習困難學生有注意力差,記憶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點,教師應改變大段講解的方式,時常開展師生活動,調節學生注意力,增強自我表現的機會,逐步提升學習興趣,產生良性循環,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
“快”即“快反饋”,在每層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講”,學生也要“練”,教師還要“查”,快速的反饋讓學生取得的進步變成有形的成果,學生受到鼓勵,更樂于接受下一個任務。
這四個步驟是緊密聯系并且步步深入的,因為起點“低”,我們為學生搭建的臺階就“小”,而學生因此參與的機會就“多”,掌握得“多”,輔以反饋“快”我們就很容易發現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從而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靈活運用這一策略,有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因地制宜設計教學環節,激活學生思維
老師為了追求形式上的新穎,在課堂設計中都會設計幾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的環節,如在講授九年級上冊第2課《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這一課時,有的老師一開始就設計“請你上網查找資料了解有關古代四大文明的情況并向同學介紹”,這個環節對于一些城市里的學校是很適用的,但是在諸如農村學校,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上網,這樣設計就顯得生搬硬套,起不到全體參與的效果,反而會讓有的孩子脫離了課堂,失去探究學習的興趣。
這一個環節可以設計為老師搜集視頻資料和圖片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授課過程中設計角色扮演的環節,“假如你是一名導游,你要怎樣向游客介紹埃及的著名旅游景點”。讓學生們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進行講述,既讓學生對本課知識有了回顧和總結的作用,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述和合作總結的能力。所以教學設計只有根據本地區、本學校、本班級學生的情況具體設計,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切不可盲目照搬照抄,讓遙遠而干澀的歷史變得栩栩如生。
二、因“景”而定創設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
新課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有很多的活動與探究,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了小組討論,小游戲,小制作,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學們通過這些活動與探究感受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但是在實際授課中,有的老師為了“活動”而“活動”,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課時,有老師要求學生表演八國聯軍侵華光緒皇帝出逃的情節,結果只能引得學生哄堂大笑,看似很熱鬧卻起不到歷史課堂應有的教育效果。教學設計中的表演應結合課程標準、教學內容適當的加入,適時的活躍課堂氣氛。
老師再講授《辛丑條約》時通過分析《辛丑條約》對中華民族的危害,讓學生演一個歷史短劇,通過表演加深對“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觀點的理解。這種教學形式有助于培養、發現特長學生,把藝術教育和歷史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還可以帶學生實地考察參觀歷史遺跡,歷史博物館,采訪專家學者等,使學生覺得歷史課更加貼近歷史,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課堂中活動的設定不是隨意的,是根據具體學情和課堂情境而設定的,只有老師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聯系學生的實際真正發揮最大的效用。
三、因時而動整合教材內容,優化課堂結構
新教材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刪去了一些過難過雜的歷史資料,增加了思考題、探究題和課外閱讀卡,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課外知識的積累。但是書本中知識的過于簡單會使學生前后知識脫節。為此教師必須多花功夫將教材知識重新整合,而不是僅僅將書本上簡單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如初中九年級歷史為世界史,世界史又分為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到二戰后世界的現狀。在當今網絡普及的時代,很多學生對世界各國的情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也僅僅是一些比較發達的國家,一些比較著名的事件,對世界文明的淵源知之甚少,對當今世界政治格局更是不能理解。因此為了避免學生理解的困難,同時不至于使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將教材內容重新整合,將3、5、10、15、20作為一個專題,從西方文明的起源,到西歐的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殖民地擴張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作為一個連貫的歷史知識體系講授,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西方社會的發展歷程,同時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實現對世界的統治的。這樣處理教材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知識的欠缺來滿足學生的需求,激發學生的熱情和自覺性,也使學生對從未接觸的歷史有比較正確全面的好的認知方式。
新課程中老師的主導作用不是“不作為”,而是應從宏觀上把握課堂,引導學生,使學生能更輕松的了解歷史知識。
歷史的價值是永遠面對現實與未來;歷史的力量在于昭示來者。只有有“靈魂”的歷史課,才能讓學生融入其中,體會歷史的魅力。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低、小、多、快”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擺脫枯燥的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在活動的參與中感受歷史,體悟歷史,運用歷史,真正提高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通州區興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