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解創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中國情景下分析創新與經濟增長的促進機制,對于我們深入理解并利用創新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創新和經濟增長的研究現狀進行概括,并且從多方面對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機制進行說明,著重在中國情景之下對創新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創新;經濟增長;促進機制
一、文獻述評
1.關于創新的研究現狀
1912年約瑟夫·熊彼特(J.A. Schumpeter)發表《經濟發展理論》,首次提出創新的概念。約瑟夫·熊彼特將創新定義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阿伯拉莫維茨(Abramovitz,1956)和格瑞里克斯(Griliches,1957)以及索洛研究了技術進步如何影響生產率的等等。伊諾斯(Enos,1958)、布朗(Brown),麥克勞林(Maclaurin,1949)對技術創新進行了實證分析。美國學者蘭斯·戴維思(Unee Davis)和道格拉斯·諾(Douglass North)則得出制度創新決定技術創新的結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新的管理》一書出版表明了學者們的研究方向已經由宏觀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漸向微觀企業的管理創新轉變的苗頭。彼得·德魯克的研究為管理創新的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在這里,我們引用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關于創新的定義,將創新界定為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包括技術創新和社會創新。
2.關于增長的研究現狀
關于增長的研究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斯密的在經濟增長理論方面提出社會分工等方面的重要性。李嘉圖在經濟增長方面認為要更加注重勞動力和資本積累的作用。馬爾薩斯研究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的關系。楊(Young,1928)對持續的規模收益遞增給出了一個內生化的說法。索洛(Solow)和斯旺(Swan)提出了新古典增長理論。阿羅(Arrow)、宇澤(Uzawa)和謝辛斯基(Sheshinski)認為知識積累和教育是內生技術的源泉。赫爾普曼(Helpman)和格羅斯曼(Grossman)、巴羅(Barro)和薩拉·馬丁(Sala I Martion)以及阿吉翁(Aghion)和霍依特(Howitt)從 R&D角度對技術是如何帶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進行了研究。總的來說,理論發展趨勢是從單要素到多要素,從外生到內生的研究,從注重要素投入到注重全要素生產率,從注重有形資本到注重無形資本。本質上來說,經濟增長問題歸根結底研究的是什么決定了長期的經濟增長率。
二、創新對增長的促進機制
基于前文對創新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對創新對增長的促進機制的說明從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機制和社會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機制兩個方面展開。
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在均衡狀態下,生產者獲取的是正常利潤。利益的驅使之下,生產者追求超額利潤,因此進行技術創新。當一部分生產者展開技術創新時,其余生產者也會被吸引,從而進入到生產領域,爭相展開技術創新。因此,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支持,促進了經濟增長。技術創新也會促進生產結構的變更。技術創新的背景之下,各項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在優勝略汰的競爭環境中,低效率的生產者被淘汰,資源被合理配置到生產技術水平高,生產效率高的行業。
關于社會創新對增長的促進機制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說明。一方面,是制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機制。制度創新形成的產權激勵制度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加強對人才的管理以及對創新成果的鞏固,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是管理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機制。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和物力資源管理的創新通過效應整合實現了經濟系統有效資源的放大效應,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
三、中國現行的創新與增長發展模式
美國學者蘭斯·戴維思(Unee Davis)和道格拉斯·諾(Douglass North)得出制度創新決定技術創新的結論,就是對制度創新重要性的有力證明。我國目前的創新,集中于技術創新層面,對于制度創新的重視不夠。然而,技術作為一種公共品,生產成本昂貴但復制成本卻低廉。可以通過加大制度創新的力度來保護那些開發新技術的人或企業的知識產權,鞏固技術創新的成果,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此外,我國現行的創新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創新推動。在這種創新驅動力下,很難獲得長久的創新發展。據統計,我國2013年專利申請數量躍居全球第一,這背后是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績效評價激勵政策自上而下的推動。但是在“2012全球創新企業百強名單中”,并沒有一家中國公司的名字。由此可見,自上而下的創新推動很難實現創新實質性進展。
以收購式創新為主,本土創新不足是我國創新發展的又一現狀。中國企業加大對美國和歐洲的技術投資,在政府鼓勵下,它們尋求通過收購技術和人才,達到購買而非租用突破性創新能力的目的。這種通過并購等方式獲得最新的技術的方式就是收購式創新,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快速實現企業創新能力的增長。但是,這種依賴于外國技術創新的并購會在極大程度上受到各種可觀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尋求內在創新能力增長和突破,才能為企業發展注入長久的創新驅動力。
參考文獻:
[1]劉戰禮.創新與經濟增長關聯性及其貢獻變化率測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0.
[2]趙秀麗.國家創新體系視角下的國有企業自主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3.
[3]孫玉濤,曹聰.中國創新不足探因[N].企業家日報,2015(02).
[4]馬曉君,刁曉群.我國企業R&D投入產出效率的評價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5(03).
作者簡介:桂楊明(1994- ),男,河南許昌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2012級學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學